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博物館裡過大年』
2018-02-19 17:43:46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十幾年前的春節,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防火防盜,老百姓的節慶活動和博物館還沒有明顯的聯系。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博物館裡過大年』春節主題活動加入春晚、新年音樂會、賀歲電影等春節節慶活動的行列。

  首先開始的是社教活動。如內蒙古博物院,從2004年開始在春節期間開展教觀眾寫春聯、剪窗花、踩高蹺、扭秧歌等,主要是豐富博物館的參觀內容,增加節日氣氛。

  2008年前後,賀歲展開始在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出現。各博物館以中國傳統生肖文化為主題,以本館藏品為依托,結合動態演示項目和數字化多媒體互動的生肖展,備受觀眾喜愛。如首都博物館『博物館裡過大年』農歷新年系列展第一回『鄉土·鄉俗·鄉情——老北京傳統節令風情展』在2008年紅火開幕,隨後一年一展,連續舉辦『牛年吉祥』『虎躍千年』『靈動寶兔』『祥龍瑞彩』『御馬搖鈴』『大美吉羊』『大聖來也』『金雞唱曉』『瑞犬望春風』等原創賀歲展覽,一直延續至今。南京博物院在2009年以『中國牛』開始了生肖系列展覽,中國牛、盛世虎、歡騰兔、騰飛龍、報春蛇、奔騰馬、大吉羊、如意猴、錦繡雞、幸運狗,到今年已十期。隨著各地參與的博物館逐漸增加,生肖展從最初對文物的簡單擺放,到內容策劃和互動項目逐漸豐富,已各自形成品牌。

  展覽提昇的同時,融入了節慶民俗文化的歷史追溯及演變。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2009年開始舉辦『成都金沙太陽節』,利用博物館室外空間,以太陽、金沙、民俗為主題,通過觀燈、煙花、美食、非遺技藝、演出等形式,延伸室內展覽主題。2010年太陽節加入特展,2018年的展覽是『龐貝:瞬間與永恆——龐貝出土文物特展』,室內展覽與室外活動互動。金沙太陽節至今已舉辦十屆,晝夜開放,成為春節期間成都的著名文化品牌。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文化投入的加大,博物館賀歲檔展開更深層的文化建設。如南京博物院2017年『和·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之道』『禧春——南京博物院丁酉賀歲特展』、2018年『回家過年』,從禧春的忙年鬧春、吉祥圖案、和合的和諧觀念與祝福,到回家過年的期盼,邂逅溫馨的春節故事,提煉出春節這個傳統中國節日的精神內涵。尤其是『回家過年』作為探索性展覽,通過不同年代的家庭場景和用品,反映中國現代化進程下百姓生活的『變』與『不變』——『變』的是物質生活日漸豐富,『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中國人最重視、也最熟悉的『過年』這樣一個切口,傳達企望生活安好的百姓願望。展廳中懸掛著吉慶有餘題材的公共裝置,進一步闡釋了展覽主題。

  今年春節檔期,更是專題、生肖、民俗等各類大展齊上陣。2018年,上海博物館『典雅與狂歡:來自雅典衛城博物館的珍寶』、山西博物院原創展覽『爭鋒——晉楚文明特展』、廣東博物館『穆夏與新藝術運動』、蘇州博物館『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特展等跨年度大展紛紛亮相。

  各類各級博物館在春節唱響年度大戲。據統計,2016年山東地區共舉辦185個迎新春主題展;2017年北京地區博物館共舉辦174項春節活動。

  縱觀『博物館裡過大年』的歷年發展與變化,從最初被動地參觀『點綴』,到主動、系統地策劃並形成系列;從開始的簡單粗糙到內容、形式的多樣豐富;從十幾家博物館的星星之火到全國博物館的全面參與……如今,跨年展覽在展覽類型上涉及古今中外;節慶板塊成為博物館全年活動的重要內容。貼近傳統節慶生活的生肖展,雖然規模上屬中小型展覽,但是作為博物館對傳統節日的一種回應,經過十年的經營,站穩了節慶檔,成為博物館展覽系列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類型。由此,『博物館裡過大年』的理念逐步成熟並形成品牌;博物館更加融入社會和百姓生活,使命角色更加清晰;博物館觀眾數量持續上昇,春節活動成為吸引觀眾的『人氣法寶』;博物館在節慶的特殊時刻與觀眾建立親近的良性關系,觀眾得到培養;春節期間暴漲的人流考驗著博物館的服務保障水平,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整體提高;博物館與所在區域社會文化建設形成良性互動與促進。

  『博物館裡過大年』,為觀眾搭建了一個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傳播知識的平臺,已經成為時下的新年俗。它所具有的知識性、豐富性、綜合性、藝術性、舒適性、公益性、獨特性等特點,是春節其他節慶項目所不具備的,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優越性。作為一個綜合文化品牌,它的強勁實力和後勁必將帶來更加璀璨的文化春天。(楊玲)

責任編輯:呂小忱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