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我國民族大家庭中有一些特殊成員,他們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步跨越千年,被稱為『直接過渡民族』,簡稱『直過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直過民族』的群眾一直在與貧窮抗爭。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強調:『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國各級黨委、政府也加大力度,以『超常規』措施,幫助『直過少數民族』兄弟跟上全國人民奔小康的步伐。

位於西雙版納?海縣布朗山鄉的拉祜族村寨,只有17戶人家的曼班三隊,就是一個『直過民族』村寨。四個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走進來』,帶村民們『走出去』,這個原始村寨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剛剛過完拉祜族新年,正是農閑季節。往年這個時候,曼班三隊的年輕人早就帶著撈魚和打獵的工具竄山去了。生活在這裡的17戶人家56位拉祜族村民,至今仍然保留著一些半農耕半游獵的生活習慣,他們的父輩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這座大山。今天,他們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准備前往西雙版納自治州的州府景洪。

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羅志華:『我強調幾點注意事項,景洪對於你們大多數人來講是第一次去,要相互看好自己家人。』
正在跟村民講話的是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隊長羅志華。他原來是?海縣獸醫站的乾部,2015年被派駐到曼班三隊。
曼班三隊的17戶村民原來生活布朗山深處,只有一條無法通車的土路,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這就是過去村民們生活的茅草棚。當時,村裡沒有通電,人們喝的是河水,睡覺躺在火堆旁邊的地下,大多數人家家徒四壁,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狀態。直到2011年,經過兩次搬遷,曼班三隊纔在現在的寨子裡定居下來。

扶貧工作隊隊員村小老師李伙保:『到時候去到景洪找不著我們以後,你就拿著這個給人家看,打這個號碼找我們,一個人一張。』
扶貧隊員李伙保為村民們准備的小紙條上有他和羅隊長的電話。李伙保也是村裡的第一位老師。
當時村裡既沒有網絡,也沒有手機信號,全村只有一臺電視機,能播放DVD光盤,可光盤要到幾十裡地以外的鄉上去租。李伙保到這裡的第一天晚上,就想打退堂鼓。
這個拉祜族村寨的貧窮落後和村民的質朴熱情同樣震撼著李伙保。就在那天早上,李伙保見到了他的八個學生,並徹底決定留下來。
李伙保在曼班三隊當了四年村小老師。他給這裡帶來了很多變化。
不理會村裡人的嘲笑,獨自跟著手機唱歌的年輕人名叫紮優,是李伙保的第一批學生。2011年李伙保剛剛到曼班三隊的時候,紮優12歲,和15歲的哥哥紮多一起上一年級。兩年前,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到曼班三隊采訪時,只有紮優和幾個上過學的年輕人,能用最簡單的普通話磕磕絆絆地接受采訪。李伙保剛來的時候,每逢周末回縣城,都會給村裡帶回很多影片光盤。

後來州廣電局又為寨子裡的每一戶人家都捐助了電視機,安裝了有線電視,曼班三隊也有了手機4G信號。可村寨裡的生活仍然是孤寂的,除了自己的幾個學生,李伙保到農戶家還是要說拉祜語,他常常在日記中吐露自己的苦悶,覺得教學進展太慢了,村寨的改變太慢了。2015年,?海縣委決定進一步加大對幾個『直過民族』村寨的扶貧力度,一舉派駐四名工作隊員進駐曼班三隊。李伙保主動申請加入駐村扶貧工作隊。可沒想到,扶貧工作隊的進駐,卻沒有受到他當初那樣的熱情歡迎。
其實老羅也是一個拉祜族乾部。可剛到曼班三隊來的時候,他感覺這裡和自己的老家最少也有20年的發展差距。
看到這裡落後的耕作方式,急脾氣的老羅決定,每天早晨召集村民集體下地種田,由工作隊員現場手把手傳授農業管理經驗,並嚴格要求村民按時出工。
老羅在自己的工作日記裡寫了這樣一件事情:今天組織集體勞動,有三家村民未見出來,一家沒有起床,一家不知去向,一家說身體不舒服。我了解情況後,叫生病的人去看醫生,叫未起床的人起床並去勞動。不能有病不治,無病裝病。2016年,按照老羅要求的耕種方法,曼班三隊獲得了大豐收,很多人家第一次收獲了整整一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可觀念上的差距和衝突卻並沒有因此消失。
從2015年開始,上級政府加大了對曼班三隊的硬件投入,先後硬化了村寨道路,打通了生產道路,修建了籃球場,為村民家庭進行了廚衛改造,家家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和燃氣灶,原先只能到河裡洗澡的村民,開始習慣在家洗熱水澡。糧食上的豐收、生活條件的巨大改變,加上農村低保和國有公益林生態補償款等流入性收入,給村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可也讓他們失去了繼續奮斗的動力。而長期以來的貧窮封閉,也確實限制了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想象力。於是,在扶貧工作隊的建議下,?海縣委縣政府決定,要定期帶村民走出大山。
?海縣工會副主席李亞玲:『等一下還要領大家到我們景洪最大的集貿市場給大家看看,看看都賣什麼,賣什麼價錢。我們曼班三隊為什麼窮,窮根在我們思想上,我們沒有想法,沒有想法就沒有收入,所以帶大家出來長見識,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人。』

在景洪的集貿市場,幾個村民看到布朗山上到處可見的各種土特產被商販擺在地上叫賣,非常驚訝好奇;在一個大超市裡,他們在電視牆前不願離去。在西雙版納飛機場、在解放紀念牌前、在動物園裡、在瀾滄江大橋上、在州政府大樓前,曼班三隊的拉祜族村民看著、議論著,幾個年輕人盡情地用手機拍照。這樣的活動每半年就要搞一次,村民們已經去過了縣城?海、參觀過一個發展較好的拉祜族村寨、還參觀過幾個養殖和種植基地……每次活動回來,他們還要再議論半年。開闊了眼界的村民們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在工作隊員的帶領下,村裡的冬瓜豬、茶花雞等養殖業初具規模,各種果樹、茶樹和經濟作物也栽下山坡。2017年有5戶村民率先實現了脫貧。
這天夜裡回到曼班三隊,寨子裡舉行了篝火晚會,幾位村民用還是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對記者吐露了心聲:
村民紮培:『要努力乾活,要趕上人家城市裡面。』
村民紮戈:『我想坐飛機,想去北京啊。』
村長紮雨:『以後就是養豬、養雞。』
紮雨的妻子娜拉:『存錢,我們要養孩子呢,好好讓他們上學。』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