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2018-02-18 20:30: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913年7月,袁世凱利用了當時全國人民的強烈抵觸情緒,頒令:『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並於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將農歷新年命名為『春節』,現代春節也由此發端,但也從那時候起經歷了一個並不短暫的摸索過程。

  袁世凱復闢以及北洋軍閥的種種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奮起反抗。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吸取辛亥革命以來的教訓,也沒有反思為何會給袁世凱等反動勢力以可乘之機,繼續頒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歷,同時廢除舊歷和禁過舊年。當時一些地方政府乾脆采取了暴力,強行禁止春節中的一切慶祝游樂活動。為此,1930年12月28日,國民黨政府還特地舉行了『推行國歷演講大會』,甚至請出了學術泰斗蔡元培,發表『國歷遠勝陰歷,各界應切實奉行』的演講。直到1933年之後,這種有組織的活動纔漸漸銷聲匿跡,民間新春慶祝活動又逐漸恢復了常態。

  中國共產黨高度尊重中國人民在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將春節視為在現代社會重新整合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頂層設計問題,並將農歷新年文化中祭天祈年的節日因素賦予了現代文化內涵,激發了中國人民現代意識的覺醒,歌劇《白毛女》等一系列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引的文藝經典就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明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同時,因為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好在農歷新年前後,故將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而農歷正月初一被正式改稱『春節』。這就有效的區分了陽歷和陰歷兩種時間觀念下的『年』,困擾了現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過年』問題,經過全體中國人民的不斷抗爭和摸索,終於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長,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現代春節所凝結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有效依托,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快捷途徑,同時也是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現代春節已經發展成為全球中華兒女情感歸屬和身份認同的核心載體,它既根源於我國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代表著進入現代世界以來中國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抗爭求索,不僅僅是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要求,還直接關系到我國各民族大團結的長期和諧、穩定,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頂層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問題。因此,為在世界范圍內更充分的推行中華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價值理念,大力弘揚已被重新整合為中華文化身份認同的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將是一項繼往開來的長期文化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作者簡介

  姓名:孫佳山

  工作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