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大年初一話拜年:千年民俗的新形式
2018-02-16 18:33: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對於全球華人來說,拜年——這項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至今仍然是農歷大年初一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今拜年的形式更趨多元,與之一道,拜年本身也變得更為便捷。

  資料圖:四川農家的春節『拜年會』。中新社記者劉忠俊攝

  沿襲千年的拜年習俗

  『序長幼拜尊屬戚族,近者往來相賀』,謂之『拜年』。古時拜年,一般是晚輩對自家長輩行下跪、磕頭或鞠躬拜年,然後到本村長輩、親戚、鄰居家拜年。路上,拜年人見面,都拱手互致問候,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吉祥話。

  在江西遂川,這樣的拜年習俗基本沿襲至今。郭先生給記者描繪了當地拜年的景象。

  正月初一黎明,全家老幼早起,穿上新衣服,家家戶戶鳴放長鞭炮,爭先『開財門』。然後開門選擇『大利』方向,走出百步迎『喜神』,謂之『出行』。迎喜神後,闔家歡聚開餐。早飯後,便開始依照傳統方式拜年。『只是現在不用磕頭跪拜,作揖即可。』

  拜年的順序也有講究。一般來說,初一在父族親屬,初二在母族親屬,初三初四以後就是一般親友了。拜年時家家戶戶不閉門,在正廳准備食物飲品招待拜年客,若來者帶了小孩,則主人須給孩子『壓歲錢』。

  資料圖:在一列動車組列車上,上演一場由高鐵乘務員自編自演的新年『文化大餐』。丁顗攝

  拜年越來越便捷

  不過,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這些只是傳統的拜年項目,更多的拜年信息來自手機。

  比走親戚拜年更早,拜年的信息往往從春節前就開始了。信息的載體也不斷變化——從以前的短信拜年,發展到現在微信拜年。

  小曼告訴記者,現在拜年時除了說幾句吉祥話,很多朋友還會在利用手機發送紅包。『最近幾年,朋友之間的拜年就都是在「紅包大戰」中度過的。』

  這樣的拜年方式自然比古時簡便不少。過去,親友投箋互拜需要差人登門問候,家裡的小輩按照單子登門去拜年。

  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堅瓠集》記載,『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簡,有稱呼。康熙中則易紅單,書某人拜賀』。

  梁實秋也曾在文章中抱怨當年拜年之麻煩。按他的形容是,『硬著頭皮穿上馬褂緞靴,跨上轎車,按照單子登門去拜年。』

  而如今的拜年則多是乘車出行,遠途拜年也因高鐵開通而不再困難。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和丈夫老家在不同城市,往常『只能在一家待著』。隨著出行越來越便捷,今年春節她要准備『年三十、初一在他(丈夫)家過,大年初二就到我家,給我爸媽拜年。』

  資料圖:游客用寫春聯的方式迎接新年的來臨。湯彥俊攝

  不回家也要拜年

  對於過年難以回家的人來說,技術的發展讓他們和家人的距離並沒有這麼遠。

  因為農歷新年時並不放假,在美國留學的馬帥已經三、四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他告訴記者,往年過年時,自己都會約上幾個朋友一起聚聚。

  『因為有時差,國內過年時正是我們這上午。大家就起早去一個同學家裡包餃子、看春晚直播。到了零點大家就各自給家裡視頻,中午正好一起吃餃子,互相拜年。』馬帥說。

  除了視頻拜年,在國外工作的天浩每年還會把自己購買的『年貨』快遞寄回家。雖然身在海外,但他還是沿襲著買年貨的習慣。『過年前都會買些好吃的、好玩的,寄回家裡。』

  他覺得,自己不能回家,買年貨也算是『一份心意』。『其實每年都會回憶起過去小時候過年的場景。媽媽帶著我去買年貨、大年初一拜年……』

  『年俗不會消失,它們只會以新的形式去煥發光彩。』幾日前在全球播映的Discovery紀錄片《華人新福年》中這樣說到。(應受訪者要求,部分部分人物為化名)(記者宋宇晟)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