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上,這件國寶驚艷全場!它背後的故事更震撼!
春晚上,很多人都記住了這個節目。

2018年春晚的一大亮點
是特設了《國寶回歸》環節
故宮『網紅』單霽翔院長
香港世貿集團許榮茂先生
還有張國立做國寶介紹人
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件意義非常的國寶
歷經數十載終於回家

它就是創作於明代的《絲路山水地圖》

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2017年,知名僑商、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向北京故宮博物院捐贈《絲路山水地圖》。
這幅明代長卷於上世紀30年代流失海外,由許榮茂出資2000萬美元購得後無償捐贈。
國寶名片:
《絲路山水地圖》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制於明代中後期,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
它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蘭聖城麥加)的遼闊地域范圍。
全卷共畫出了211個地理坐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注。

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在春晚舞臺上
該畫卷只能被展示部分內容
主要原因就是
太長!
那麼30.12米長是什麼概念?
《清明上河圖》的長度,約為5.28米
《千裡江山圖》的長度,約為11.91米
所以,《絲路山水地圖》的長度相當於
3張《千裡江山圖》
6張《清明上河圖》

圖為《絲路山水地圖》局部。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這件國寶有多厲害?
單霽翔說,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反映了明代中國在絲綢之路沿途展開各項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盛況。
以實物向世界證明了在十六世紀前期西方地圖傳入中國前,中國人對世界地理知識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還首次揭示中國地理學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他回憶,不久前,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參觀的過程中,《絲路山水地圖》繪畫作品給特朗普總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朗普總統既感慨於絲綢之路開啟了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又感動於東西方的文化、藝術、思想等通過絲綢之路相互交流,對整個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的意義與深遠的影響。』

圖為《絲路山水地圖》局部。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經歷:拂去蒙塵見真顏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原藏於明朝內府,20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
由於圖上題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頭包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所以以此命名。
圖名所謂『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然統治著從今天的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後續王朝,如蒙古和撒裡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圖』很可能就是原名。
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鄰館當作清代佚名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2000年,該地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
2017年,世茂集團又以1.33億元從藏家手中收購,並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古書畫鑒定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鑒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之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花費了8年時間專門研究此圖,基本弄清了該地圖的基本情況。研究表明,這幅氣勢恢弘的《絲路山水地圖》約繪制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
該圖還是明代以西域為表現內容的各種地圖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明代學者馬理等人纂修的《陝西通志》)和萬歷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圖略》(收入明代無名氏所編纂的《陝西四鎮圖說》)、明代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等。
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的相關記載來看,保存到今天的這幅《蒙古山水地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圍從嘉峪關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共211個西域地名;其餘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圍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原圖長度當在40米左右。
那些年國寶的『歸途』之路
『當我知道故宮為籌措資金所苦時,就覺得有責任有義務讓這幅畫回歸故裡,為文物保護盡綿薄之力,便出資從私人藏家手中購入並捐給故宮。』許榮茂在捐贈儀式上如是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些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這其中不包括私人收藏。另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這些流失文物不僅是璀璨文明的象征,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歷經『創傷』的見證。長期以來,以華僑華人為主體的『海外軍團』通過多種方式為國寶奔走,促文物回歸。
比利時華人吳培20多年來一直從事外銷瓷收藏。2014年,他耗資百萬將珍藏的1000件瓷器運回國內,在江蘇如皋創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在吳培看來,從事收藏不僅是興趣使然,更是出於自己『文物回流』的心願。
『瓷器放在家中只能自己鑒賞,運回國內則能讓更多人領略藝術之美』,吳培向記者透露,目前已將所藏瓷器的大部分運回國內,一方面通過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外銷瓷,另一方面,通過向高校捐贈,助力學術研究。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不少海外華人收藏家出於安全和情感等因素考慮,紛紛將自己畢生所藏捐贈給中國國內博物館,這成為文物『回流』的重要渠道。
除個人捐贈之外,也有許多華人利用自身便利條件,在流失文物的追討中積極斡旋,助力文物回歸。
2015年,福建三明市陽春村被盜的章公祖師肉身佛像現身匈牙利某個展覽中,隨即引爆輿論,當地村民踏上文物跨國追索之路。匈牙利華人李震是相關追討事宜的海外聯絡人。
為確認佛像就是陽春村被盜文物,李震等人多次到博物館現場觀察辨認,並就此事向荷蘭駐匈牙利大使館遞交了請求荷蘭政府幫助佛像回歸的請願書。此外,他還就佛像事宜兩次前往荷蘭,並在當地進行相關宣傳活動。
『失蹤近20年的佛像被發現,我極為理解當地村民的心情,並希望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李震告訴記者,目前追討事宜已經進入法律程序,自己將和村民密切聯系,關注事件進展,『盼望章公祖師脫離遙遠的禁錮,回到自己的千年故地,重歸於世代敬拜他的民眾之中』。
在助力文物回歸過程中,海外僑胞不僅『單兵作戰』,還采取『集體戰術』。由華人發起成立的收藏家協會、文物保護促進會等廣募資金,多渠道助力『寶物』重返華夏大地。
2004年至今,由旅美華人招思虹組建的『金山之路』讀者團隊已先後讓5000餘件文物重新回歸中國。『我們團隊的宗旨是「盡一份力,發一份光」,當好守責的「匹夫」』,招思虹如是說。
華僑華人傾盡心力,中國官方亦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鼓勵和促進流散文物回流。
2015年6月30日,中國首個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場在北京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正式成立。該市場基於免證、保稅等政策優勢,面向國際文物經營機構、攜帶中國境外文物的歸國人員,搭建起海外回流文物展覽展示及交易平臺。而針對文物回流降稅簡政的呼聲,多個政府部門亦積極研討,探索方案。
『中國文化遺產事業得到了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無私的贊助和支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在受訪時對華僑華人表示敬意。相信在越來越多華僑華人的助力下,將會有更多文物踏上歸途,重新散發光芒。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