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春走基層?彝族三兄弟畢業後回鄉扶貧 鄉親生活改變看得見
2018-02-14 18:05:1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涼山深度貧困問題,特別指出『要繼續加強政策支持,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彝區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55歲的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生活在涼山州越西縣,這裡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了半輩子的馬海阿牛阿婆,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三個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阿婆的願望實現了嗎?今天的《新春走基層》,我們為您講述馬海阿牛阿婆和她三個孩子的故事。

  一月中旬,正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普雄鎮最冷的季節,彝族老鄉們穿著彝族特有的外套『查爾瓦』來抵御寒冷。再過20分鍾,成昆線普雄開往攀枝花的5633次列車就要發車了。

  5633次列車從普雄到西昌沿途停靠14個車站,輻射周圍兩個縣十幾個鄉鎮,都是深度貧困地區。這趟『慢火車』從1971年開始運行至今已經有48年了,每天都有上千名村民乘坐。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從普雄鎮上了火車,她的竹背簍裡裝了5只雞。在火車上,她從老鄉手裡又買了3只雞。

  記者:您收這個雞要去哪啊?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去喜德,去縣裡賣。去喜德賣。

  馬海阿牛和丈夫海來約坡要到喜德縣把雞賣掉,再乘坐下午三點的火車,從喜德回到普雄鎮。

  記者:今天您現在多少只雞了?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我8只9只了。

  記者:這種收雞賣雞多少年了?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20多年。

  10點半,夫妻倆趕到喜德縣時,像她們一樣來賣雞的老鄉已經有好幾家了。幾次討價還價後,8只雞只賣掉了5只。來回火車的路費花了10元,如果是坐汽車的話,就要120元,微薄的利潤實際上就是靠火車省下來的路費錢,如果沒有慢火車,這點小生意根本就做不起來。

  記者:賺了多少錢?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二十一塊一斤,賺了四十塊錢。

  記者:這個車站你熟悉嗎?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熟悉。

  馬海阿牛和丈夫海來約坡對『慢火車』有著特殊的感情。馬海阿牛的父輩重男輕女,只讓她讀到小學五年級就回家放牛了。馬海阿牛15歲時,就開始在『慢火車』上做起小生意,當時丈夫海來約坡在普雄站做治安巡邏員,久而久之兩人相識,結婚生子。隨著三個兒子陸續出生,即便是每天辛苦勞作,貧窮始終揮之不去。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大兒子海來伍谷:當時家裡沒錢,向別人借了一點帶利息,纔緩解一下。

  三個兒子陸續到了讀書的年齡,馬海阿牛果斷地將孩子們送進了當地最好的學校,因為她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田裡微薄的收入,根本供不起孩子們讀書,夫妻倆就用小火車起早貪黑地做生意,賣過豬羊雞鴨甘蔗土豆,就是用這肩上的竹簍,硬是一筐筐地背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出貧困的希望。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大兒子海來伍谷:那會我上五年級,老二上三年級,老三上二年級的時候,期末考試我們三個都拿了獎,上臺同步領獎。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三兄弟獲獎後拍攝的,也是他們小時候唯一的照片。直到今天我們依稀能夠感受到,三兄弟在曾經的土房子裡苦讀的情形。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大兒子海來伍谷:我們就要相互提醒一下,第一階段是打一盆冷水放在這裡洗一下臉,就是提一下神。如果這個還不管用,那就換一個人掐一下腿,我掐老二,老二掐老三,老三掐我。

  彝族三兄弟大學畢業回鄉工作

  三兄弟都考上了一本重點大學,從高中到大學,累計獲得教育扶貧資金7萬多元。大學畢業後,三兄弟最初都能留在成都工作,但是他們卻都回來了,在鄉鎮做基層公務員。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二兒子海來伍且:在我們這個彝族地區,培養一個大學生很不容易,你又想著外面的條件好就這樣出去了,我覺得這樣作為一名大學生的話,甚至作為一名黨員就不應該。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三兒子駐村乾部海來伍達:我覺得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因為我以前在基層,也知道基層很辛苦,真的需要一些人去帶頭去幫助他們。

  越來越多的彝族孩子外出讀書

  三兄弟的畢業證都由媽媽保存著,因為對馬海阿牛來說,這是最珍貴的。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從2015年開始,涼山州也把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創辦『一村一幼』幼教點達3070個,不讓一個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越來越多彝族家長也有了馬海阿牛的『教育夢』,乘坐慢火車去縣城讀書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

  記者:想做什麼嗎?

  學生洛俄伍牛:老師。

  記者:為什麼呢?

  學生洛俄伍牛:因為我們那沒有老師來給我們上課。

  學生謝英:我將來想當一名醫生。

  記者:為什麼有這個想法呢?

  學生謝英:因為就是那些老人他們患病,還有他們沒有錢去治病,所以我要免費給他們治病。

  回鄉扶貧鄉親們生活改變看得見

  ?

  馬海阿牛最小的兒子海來伍達如今在阿雷村駐點扶貧已經三年多了,全村133個貧困戶538人的情況他都爛熟於心,村裡年齡最大的貧困戶是74歲阿你阿呷阿婆,她和兩個孫女相依為命,海來伍達幾乎每天都來看她。今年,阿婆得到了低保補助、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各項扶貧政策的福利,由國家出資新建的搬遷房也已完工,年後就將搬進新家。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三兒子駐村乾部海來伍達:家裡面小時候也特別辛苦,受到社會、老師各種幫助,如果說我們有機會去報答這些的話,我們可以到基層來幫助這些人,就相當於是以前的我們一樣。

  現在,55歲的馬海阿牛主要照顧孫子。二兒子海來伍且的妻子在另外一個鄉鎮當老師,海來伍且每天都要忙得很晚。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二兒子海來伍且:我們單位的很多工作又在我身上,經常性的11、12點鍾纔回來,她就不是很理解,就打冷戰,我覺得只有這個,其他的都不算困難。

  鄉鎮乾部的工作到底有多忙?他們時間都去哪兒了?這是海來伍且發給記者的日常工作清單,涉及到黨建工作、異地移民、控輟保學等方方面面,密密麻麻共有59項。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二兒子海來伍且:現在基層作為鄉鎮一級人員少,所掌握的資源少。我們很多時候也沒有車,我們的雙腿就是我們的車,有些時候走到一個比較遠的時候,你就要走一兩個小時。

  越西縣爾覺鄉黨委書記洛古伍且:可以說是5+2白+黑周末都不回去的,建設這些硬件修路建房,每年都有任務。

  脫貧攻堅工作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有政策的落實都要通過鄉鎮基層乾部。2014年開展精准扶貧工作以來,這四年,彝族鄉親們身後的土坯房,已經變成了結實的磚瓦房,累計有206.2萬農村群眾入住新居。這四年,涼山州減少貧困人口46萬多人,減少貧困村954個。這四年,像馬海阿牛的兩個兒子一樣, 2497名第一書記,9000多名扶貧乾部紮根在涼山扶貧主戰場。他們比鄉親們更清楚,自己必須拿出『繡花』功夫,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和毅力,纔能給彝族鄉親們帶去生活改變。

  彝族阿婆馬海阿牛的二兒子海來伍且:中國上下幾千年以來頭一次,以這樣大規模的形式對廣大的社會底層群眾進行這麼大幅度的幫扶,我覺得我非常地榮幸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跟著習近平總書記開展這麼一項偉大的脫貧攻堅工作。雖然說身體很累,但是我的心裡面是很快樂的,因為人生只有在不斷地為社會做出貢獻,纔能夠有價值。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