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汪同三: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纔有未來
2018-02-09 11:21: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摘要:十九大明確指出,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國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當代中國,沒有一個現代化經濟體系,未來的一切都是空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和全面開放體系,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為什麼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十九大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偉大戰略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改革開放的關鍵目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注重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把經驗上昇到理論層面,相繼提出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四個全面、五大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戰略性思想,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如何實現這一重要的戰略轉變,保證『兩個一百年』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十九大明確指出,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我國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當代中國,沒有一個現代化經濟體系,未來的一切都是空談。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以下體系和機制。

  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產業體系是一國經濟的成長核心,產業體系的完備和茁壯是一國經濟實力的根本要素。先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結構上要合理,在發展上要協同。首先是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合理和協同發展。農業發展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現代化和美好鄉村建設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第二產業中,現代制造業發展是核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導的現代制造業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現代經濟中,服務業比重逐步提高,不僅標志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更標志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成長靠的是創新,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2.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市場制度框架建設,包括市場環境建設和各類市場培育、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制度、市場有效監管和市場秩序維持,以及處理好市場的保護和開放的關系,等等。二是市場運行機制建立,最根本的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市場機制能否發揮好有效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於我們的市場是否是統一開放的,是否是競爭有序的,以及相關法律的健全完善和相關法律的執行程度。

  3.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收入分配問題不僅關系到經濟增長,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而且關系到社會發展,影響社會的公平與穩定。一般來講,要從公平和效率兩個方面來考慮應該建立什麼樣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收入分配制度要從人的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來保證經濟增長的動力,這就要在生產領域,按照生產要素投入對產出的貢獻程度進行初次分配。當前在按要素貢獻進行分配時,特別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保障知識智力投入要素的合法合理收益。與此同時,收入分配制度體系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公平,要通過積極發展普惠性的社會公共事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轉移支付等手段,促進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不同收入階層實現共同富裕的能力。

  4.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鄉差別一直是我國力圖消除的三大差別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和中期,由於城市具有的積聚優勢而率先發展,城鄉差別曾一度有所擴大。城鄉差別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別,二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差別。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由於我們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采取多項政策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取得積極效果,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明顯地逐步縮小。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今後城鄉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區域發展差距,特別是東部與中西部發展的差距,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增速快而有所擴大。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們逐步提出了區域發展的四大戰略,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提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建立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5.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立綠色發展體系,在過去較長時期內,我們或是沒有認識到,或是沒有充分重視,或是采取的措施不夠有力,環境問題有惡化趨勢。十八大以來,『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認識日益深入人心,並落實到各方面行動中。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包括『綠色』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成為指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方針。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纔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6.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促進經濟的變革,使我國經濟結構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促進了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當前國際形勢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適應當代世界這一特點,我們呼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的重要內容。

  7.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統籌推進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領域改革的牽引作用,正是馬克思主義這一顛撲不破真理的具體體現。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發揮作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驗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宏觀調控工作遵循穩中求進都是制勝法寶。當前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准『藥方』,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工作

  黨的十九大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支持傳統產業優化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准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

  2.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4.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5.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6.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