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南海艦隊救生訓練見聞:如何救援一艘失事潛艇
2018-02-01 09:12: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某型拖船對『失事潛艇』進行拖帶。趙陽/攝(資料圖片)

  南海某海域,『潛航深海的某型潛艇突發險情,潛坐海底,與外界失去聯系』。1月中旬的一天,接到『救援』任務的南海艦隊某防險救生支隊多艘救生船和拖船快速前出,前往『疑似事發海域』。一場實戰條件下的援潛救生演練迅即展開。

  『坐底潛艇』沒有釋放『失事』浮標

  此次演練中,之所以稱為疑似事發海域,因為在該潛艇『失事潛坐海底』前,並沒有釋放出用於指示失事潛艇位置的浮標。面對茫茫大海,經過6個多小時高速航行,按要求抵達預定海域的該支隊救援官兵,有點不安起來:以往執行的援潛救生演練,潛艇在『失事』時都會釋放出指示浮標。有了指示浮標,就大體知道了『失事潛艇』的位置。

  但潛艇突遭險情來不及釋放失事浮標也是常有的事。比如,2017年11月15日上午,在南大西洋海域執行任務的阿根廷海軍『聖胡安』號潛艇,發出最後一次通信聯絡信號後,便銷聲匿跡,沒有留下任何與位置有關的信息。

  『我們熟知的失事潛艇,大多都沒有釋放出失事浮標。因此,援潛救生的重點和難點就在於如何發現失事潛艇的位置。』演練指揮員、該支隊支隊長王文聰說,潛艇潛坐海底,不會發出任何噪音,想要發現它用『海底撈針』來形容也不為過。更讓官兵們措手不及的是,由於受強冷空氣影響,演練海區浪高達3?4米,這給搜索目標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這是一場硬仗。』參演官兵們明白。

  該支隊是本輪軍改中新組建的單位,作為南海方向唯一一支防險救生部隊,面對日益繁重的使命任務,他們通過一場場實戰條件下的演練來加快部隊轉型建設。讓『失事潛艇』不按常規釋放浮標,就是他們大抓實戰化促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演練現場,迎著巨浪,一艘救生船快速出擊,運用聲吶對疑似海區進行測掃。在該型救生艇上,裝備了較為先進的聲吶探測設備,由於氣象條件影響,裝備優勢發揮受到限制。一遍、兩遍、三遍……最後無功而返。

  『坐底的潛艇』,到底在哪裡?

  在該救生船進行測掃的同時,救援指揮所迅速調整搜索方案:他們根據潛艇最後通信時間和位置,結合海區流速流向,重新劃定3個疑似海區。該支隊救生船和拖船被分為3個搜索群,各自在自己的任務海域展開搜索。

  波峰浪谷間,某救生船聲吶操作兵駱周游凝神靜氣,捕捉著來自深海的一條又一條的信號,欣喜一次次爬上臉龐,但隨後又一次次消失。駱周游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聲吶操作兵,曾憑借手中的裝備,多次發現水下目標。他告訴筆者,來自海底的信號很多,如何辨別有用的信息是聲吶操作員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一個細小的判別失誤,就可能與目標失之交臂。

  『發現疑似目標位置,方位×××。』某救生船聲吶操作員賀偉經過多次對比,在雜亂的信號中捕捉到一絲微弱的異常信號。指揮所迅即組織兵力進行確認,然而,確認結果再一次讓官兵們失望。海上指揮所再次調整搜索方案,以劃定的區域為中心,擴大搜索范圍,3個搜救群從3個不同的方向對劃定海域再次展開拉網式搜索。

  『報告船指,發現目標位置,方位×××!』聲吶操作兵駱周游的報告,打破了指揮室的寧靜。與此同時,其他搜救兵力群也傳來關於目標的位置信息:直指同一水域。

  『坐底潛艇』被發現了。然而,發現潛艇水下位置,只是邁出了援潛救生的第一步。

  潛水員准備下水對『失事潛艇』進行探摸等作業。趙陽/攝(資料圖片)

  援潛救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發現目標位置海域,並不意味著就知曉了潛坐海底潛艇綜合情況,因為對其實施救援還需要更多的信息:潛艇在水下是什麼狀態?它以什麼樣的方式潛坐?這些因素纔是救援的關鍵。隨即,潛水員胡助成和張偉聽令下潛,對潛艇進行精確定位。

  『發現目標潛艇,方位×××,能見度低於兩米!』潛水員從海底傳來潛艇相關信息。

  『援潛救生作業群布設作業場,准備實施拖帶救援。』在精准確定潛艇方位後,該支隊各型救援船只迅速完成布場作業:水上警戒和拖帶兵力群、水下潛艇轉信兵力群及防空警戒兵力迅速就位,為援潛救生布設了一張安全防護網。某型救生船深潛救生鍾等援救設備和有關器材、物資作業准備完畢,海上指揮組根據潛艇情況,確定援潛救生作業方式和作業程序。與此同時,該救生船與潛艇內部艇員取得聯系,綜合了解了潛艇艇員生存和潛艇內部情況。

  經過周密部署後,8名潛水員緊急入水展開水下作業:供電、通氣、輸送食品,為潛艇提供應急照明電;向潛艇主壓載水櫃供氣。同時,潛水員引導艇內艇員從潛艇魚雷管爬出。

  『對潛艇艇員進行援救時,一般視援救水深來確定救援艇員出艇方案。』演練指揮員王文聰介紹說,當潛艇沈底較淺時,我們通過潛水員直接引導艇員由魚雷管等逃生通道出水。當坐底海水較深時,一般會運用深潛救生艇或者深潛救生鍾等專業設備,為潛艇艇員搭建生命通道。

  深潛救生艇或救生鍾作為一種水下救生裝備,具有潛水器的一般特性:能在水下自主航行、下潛上浮,主要用於數百米深失事潛艇的援救,是通過與失事潛艇救生平臺對接,形成硬密封並與潛艇艇內均壓,在深潛救生艇和潛艇之間建立救生轉運通道,將失事艇員轉移到深潛救生艇或救生鍾,再轉運到救生母船。

  演練現場,數十名艇員在潛水員護送下,緩慢地浮出水面,脫離了『困境』。

  拖帶『受損潛艇』,同時對出水艇員進行『救治』

  在艇員安全轉移出潛艇後,4名潛水員在專用設備協助下,在潛艇專用接口處接上供氣軟管,並打開水櫃截止閥,然後由救生船空氣系統提供氣源。隨後,充氣完成的潛艇開始慢慢上浮。某型拖船快速佔領拖帶位置,調整航向航速,對上浮潛艇實施拖帶。

  『潛艇拖帶也是一門技術難度十分大的工作,要在風向、海浪等諸多因素中找到拖帶平衡點。』王文聰支隊長介紹說,海上拖帶,平時也是支隊重點訓練的一項內容。演練現場,某型拖船船長曹鵬小心翼翼,根據風向和海浪,適時調整拖船航向航速,拖帶著『失事潛艇』向預定海域行駛。

  在與拖帶『受損潛艇』同時進行的是,對出水潛艇艇員的『救治』:被接應出艇的艇員第一時間被送至加壓艙,實行水面減壓。減壓病是援潛救生中的又一大難題,如何杜絕被營救人員減壓病的發生,是援潛救生中的重點和難點。減壓病是由於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嚴重時直接導致死亡。

  『對每一名艇員的檢查我們都很仔細,容不得半點兒馬虎。』軍醫顧德謙告訴筆者,在高壓艙中加壓治療過程中,必要時還需要輔以其他治療措施,如補液或注射血漿以治療休克等,患者出艙後,還應觀察6?24個小時,如有癥狀復發,應立即再次加壓治療。針對個別艇員可能會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該支隊聯合軍地多個部門,建立了軍地聯合救援機制,確保傷員能在第一時間送至相關醫院進行專業治療。

  加壓艙內,『從潛艇脫險的艇員』經過逐步減壓。在對每名艇員生命體征詳細體檢後,對『3名生命體征異常的艇員』啟用應急預案,『送至後方醫院進行及時治療』。(黎友陶)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