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明確,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上述要求,國務院日前確定了進一步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措施,推動更多人纔、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
確實,通過健全城鄉融合的政策體系,打好鄉情鄉愁牌,吸引各類人纔返鄉下鄉創業,將激活農村沈睡資產,讓農村成為創業創新的高地,使鄉村振興的資源要素基礎更加牢固。
昔日『東南飛』,如今『鳳還巢』。目前全國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人,其中農民工為480萬人。這是一支龐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紅利。當前,農村創業創新湧現出特征明顯的三大群體,既有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人員,也有具有城鎮戶籍的科技人員、有意願有能力的城鎮居民、龍頭企業管理人員等下鄉人員,還有農村能人等本鄉人員。這些返鄉、下鄉、本鄉人員共同構成了田野的新動能,並且創業領域越來越廣,起點越來越高。
為何會形成返鄉下鄉創業潮?從農村來看,這些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改革逐步深化,特別是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放活。同時,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現代農業的魅力不斷展現;從城市看,現在所謂的城裡人,往上數三代,大多是農村人,他們有故土情,有田園夢。以往,一些鄉村的落後和衰敗,也多緣於城市對農村人纔等的『虹吸效應』。如今,效益吸引、政策引導、故土情結,讓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投身農業農村,隨之帶來資金、技術、管理,城鄉要素單向流動被打破。
也要看到,返鄉下鄉創業仍處在起步階段,他們創辦的大都是小微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相比其他群體而言,面臨著一些更突出的困難問題。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創業用地難、融資貴、技術獲得難等問題尚未得到大幅度改觀,一些地方和部門出現『中梗阻』。二是公共服務不到位。專門為創業者提供的信息有限,政策措施分散在多個部門,缺乏統一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缺乏系統性的精准服務。三是創業氛圍不到位。由於區位條件、經濟發展等原因,農村難以為高素質人纔提供其所需的全面環境。
針對上述痛點,2016年底,國辦印發《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出了金融服務、財政支持、用地用電、創業園區等8個政策大禮包,含金量很高。此後,各地做了更多具體的探索。有的把現有的支農資金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傾斜,給予政策性貸款授信;有的建設創業孵化基地、服務平臺,為創業提供『孵化器』;還有的制定實施了『候鳥回歸』計劃、開展『春風行動』等。
懂農業纔能有擔當,愛農村纔能守初心,愛農民纔能付真情。在各項政策扶持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有望加速成長。他們將通過創業創新,一解『鄉愁』,再償夙願,把農村建設成為令人向往的家園。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