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回頭的『蜀道』,是硝煙背後的血肉之路
『蜀道』,必須被銘記,不僅因為那是英雄建造的路,更因為那路上有無數英雄留下的血淚。
『別了我的故鄉!離情別恨,莫繚繞我的征裳;國淚鄉愁,莫羈絆我的戎裝。』這是紅軍出征前,留下的訣別詩。1月25日,記者跟隨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采訪團來到了四川省閬中市,在古香古色的建築群中穿梭,我們走的路也是紅軍走過的路。嘉陵江畔,這裡是一處紅色記憶的重要渡口。1935年,徐向前在這裡指揮了強渡嘉陵江戰役,自此,紅四方面軍從閬中出發,開始了漫漫長征路。

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圖片來源於網絡)
山水重重,漫漫征程。紅軍長征在四川,歷時一年零八個月,途經近70個縣,在紅軍兩萬五千裡的總行程中,共有一萬五千裡在四川,是整個長征史詩中的光輝篇章。雪山、草甸、大渡河都是紅軍踏過的『蜀道』,他們只留下堅定背影,卻從未回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光穿過層層雲霧,又來到了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八年抗戰,350多萬川軍中有64萬餘人傷亡,約為全國的1/5,川人的貢獻,說居全國省份之首也並無太多誇張。在擊潰日寇神話的臺兒莊大捷中,川軍王銘章等3000將士,身穿單衣,赤足草履從成都步行2000餘裡參戰,不幸全部壯烈犧牲。樂以琴、趙一曼、黃永淮……一個又一個川籍抗日英烈投身抗戰、毅然離鄉,從此,蜀道上再無他們歸來的身影。
蜀道不再是路,而是變成了一種畏難而上、打不爛、壓不垮的精神,它澆鑄出了國人堅強不屈的民族脊梁。
(三)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一條普惠民生的『新蜀道』
每到了關鍵時刻,『蜀道』總會被向前推進,讓川人穿越千山,讓四川迸發生機。
1980年,在四川48.6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上,誕生了一個新的時代篇章,人民生活從此走上了『新蜀道』,而這個篇章的起始竟然要從四川向陽鎮的兩塊牌子說起。

四川向陽,牌子的更替代表了新篇章的翻開。(圖片來源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一個早晨,公社社員出工時經過公社門口,還看見那『人民公社』的牌子端正地掛著,等他們中午回家時,卻發現人民公社的牌子已被『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的牌子取而代之。沒有剪彩,沒有鞭炮,沒擺宴席,敢為人先的向陽人就這樣悄悄地完成了一次大變革,成為波瀾壯闊的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源點之一。
安徽小崗村、廣東深圳、四川向陽,三地山高水長,相隔千裡,但人們心中卻樹立起了同樣的信念:窮則思變。自此,一張巨大的決戰路線圖,鋪開在中華大地上,當時圖上滿是問號,現在,問號變成了嘆號。

成都天府新區南新村現貌。中國軍網記者趙松岩攝
在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有兩位『外人』將改革開放圖紙上嘆號的含義詮釋得淋漓盡致。高永靜是成都天府新區南新村村民,幾十年前,她從雅安嫁到了南新村。當時的南新村只是一個叫『毛家壩』的荒坡,居住條件差,農民收入靠天吃飯。但近些年來,通過政府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住上洋房、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交通便利,隨時可以回雅安探親都成了現實,南新村的發展讓高永靜打心眼兒裡覺得來對了地方。

肖燦在為記者講述友誼村的變化。中國軍網記者趙松岩攝
如果說高永靜不算標准的外鄉見證人,那肖燦就是真真正正的四川女婿,紮根西南十年,他把父母都接到了這裡。『大學畢業後不想回老家,也不想去發達的北上廣,一心想要支援西部大開發,另外也是因為愛情。』說到這,肖燦衝記者們憨憨一笑。這位直爽健談的小伙子是四川廣漢三水鎮的副鎮長,這些年來,國家級最美漁村友誼村的發展變化之路,他算得上是第一見證人。『剛來這裡時,覺得這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整個漁村是完全沒有路的,全是泥巴坑。』但是僅僅過了幾年,友誼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濕地畫廊、櫻花長廊、龍井竹溪……友誼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區。另外,為增加農民財政性收入,友誼村按照『一清二改三統四發』的思路將土地回收,集中統一發展,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村民變成了股民,農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一個地方發展得好壞,體現在是否能留住人、是否能讓人有家一樣的歸屬感,改革開放之路正如一條『新蜀道』,從過去到未來,始終在向前延伸,更多外鄉人被吸納為『自家人』。

友誼村的道路乾淨整潔。中國軍網記者趙松岩攝
蜀道代表厚重的過去,因為漫長的歷史濃縮於這裡,無論何時它都在提醒我們不能忘掉根之所在。
蜀道更代表蓬勃的未來,包容、奮進、創新,它接納著一切可能,等待著所有未知。行走蜀地,我眼中的四川變得真實具體起來,更觸碰到四川的心髒,在永不停歇地跳動著……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