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網絡媒體走轉改】這一次,探訪我心心念念的『蜀道』
2018-01-26 22:35:11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趙松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記者們在參觀三星堆博物館中展出的文物。三星堆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軍網記者趙松岩

  古詩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今從『青天』入蜀,不過一盞茶功夫,飛機就穩穩趴在了雙流機場的跑道上,入蜀之道,終不再是詩仙眼中的畏途。

  下了飛機,濕潤的水汽早就按捺不住,一溜兒煙地鑽進毛孔,我終於又來到四川,這次既是記者,又是媳婦。印象裡的四川是什麼樣子的?是巍峨壯美的四姑娘山,也是豐饒肥沃的川西壩子;是高山密林中尚有馬蹄聲回蕩的茶馬古道,也是紅軍草鞋曾踏過的雪山草甸……除此之外,巴蜀之地更被我冠之以家的意義。參加這次新春走基層活動,既是來記錄改革開放40年來百姓眼中四川的發展變化,也是來追溯一條『回家』之路,這一次,我想探訪的是心心念念的『蜀道』——

  (一)變遷的『蜀道』,把外面的世界帶到了川人身邊

  出發前幾天,公公跟我擺起了『龍門陣』。『1983年我到成都當兵,前一天下午從家出發,先要坐幾小時的公共汽車到簡陽,再從簡陽坐火車,第二天早上纔到成都。』這段35年前的旅程似乎耗時久到不可思議,因為現在同樣的路程最快只要兩個多小時。作為90後年輕一代,長輩經歷的艱辛時代早已消散不見。我們腳下的路是城市裡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我們想去的遠方可以是地球另一面的異國他鄉。但仔細想想,這些便捷如何而來?若在十年、百年、千年前,沒有路的我們,又會怎樣尋找遠方?想感受變遷的蜀道,回望歷史成了第一節必修課。

  險峻的古蜀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屈原《天問》:『阻窮西征,岩何越焉?』自古以來,蜀道之難,是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困難。但在川人面前,這困難卻轉化成了智慧與堅韌的象征。

  戰國時,蜀王一聲令下,金牛道闢萬仞而出。自此,蜀地到長安,終於有了路走。

  時光荏苒,古道隨著時代變遷湮沒於歲月煙塵之中。2017年12月6日,我國首條穿越秦嶺的高鐵開通運營,成都與西安,兩座歷史文化古城,一南一北,將三千年的歷史凝縮為四小時的距離。

  新修建成的西成高鐵。(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日越千年!古川人修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每一塊木板都要親自鋪上,每一個棧孔都需手動鑿穿,那佝僂忙碌的身影仿佛至今還停駐在滄桑古道上,讓世人景仰崇敬;今川人修路,將巍巍山嶺化為通途,不僅靠的是幾百萬根軌枕、幾百萬組螺栓扣件,更依托於川人代代傳承下來的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開創精神。

  『蜀道』並不限於地上,它早已掙脫大地束縛,化身一躍飛到了空中。目前,四川省已通航的民用機場達13個,待建成機場4個。2017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已達到4980萬人次,穩居全國第四。2016年5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建,計劃2020年投入使用,屆時成都將成為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更讓人欣喜的是,依托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區位優勢,一座現代、綜合宜居的空港新城也將建立起來。『屆時機場將不再是城市的機場,而是本身變成了城市』,成都市機場建設指揮部綜合部副部長許宏鼎為我們介紹道。眼前就是世界,世界就在身邊,我們不僅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更因蜀道的延伸,世界被帶到了我們眼前。

  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規劃圖。中國軍網記者趙松岩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