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扶貧2018,這些『硬骨頭』如何啃
2018-01-24 15:00: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楊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面對硬任務,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脫貧攻堅怎麼乾』牽動公眾神經。實現『真脫貧』『脫真貧』還需要哪些精准之策?扶貧過程中如何避免形式主義?如何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一起來聽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怎麼說。

  用監管力戒形式主義

  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進展:2012年底,我國有貧困人口9899萬人,到2017年底剩餘貧困人口在3000萬左右,5年來累計減貧6600萬人以上,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2/3以上。2016年有28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第一次實現了貧困縣總量的減少,預計2017年還會有100個左右的貧困縣脫貧摘帽。

  數字亮眼背後,是給力的政策供給,也凝聚著乾部群眾真抓實乾的心血。但也要看到,脫貧攻堅『戰場』上,還有一些難啃的『硬骨頭』:一些地方政策落實不到位、不精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數字脫貧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更是把脫貧工作『文件化』『會議化』『表格化』,甚至在考核評估中弄虛作假……這些都將影響總體目標的達成。

  在現有的評估考核體系下,為何會出現形式主義的現象?不少委員和專家表示,當前脫貧考核過多過濫,精准扶貧異化成為『精准填表』,無法精准量化或核實的『數字』變成了『數字造假』,『層層加碼』讓基層乾部『疲於應付』。

  全國政協委員張周平建議改革考核方式,為扶貧考核『瘦身』。『通過減少填表報數、減少考核頻次、取消不必要的考核,減輕基層工作負擔,注重年終考核與平時考核的結合,防止「一考定終身」。同時,強化考核的統籌整合,增加對脫貧人口返貧情況考核,針對摘帽縣、退出村、脫貧戶提出後續扶持政策,從而提昇脫貧質量。』張周平說。

  『如果僅依靠政府監管,成本高、難度大、漏洞多,因此監管過程中發揚民主十分必要。』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建議,扶貧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承擔扶貧項目的責任人和被扶貧的對象,都應該深度介入監管,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充分的話語權和暢通參與評價的通道。

  從『漫灌』到『滴灌』,精准扶貧工作的動態監管是一個難題。不少專家建議通過互聯網建立扶貧信息數據庫,實現信息化管理。『通過定期更新信息,扶貧工作部門能及時、准確地掌握各貧困地區、貧困戶的信息,及時分析致貧原因,提出針對性強的扶貧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同時幫助扶貧工作部門及時了解扶貧資金的落實情況、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持續完善相關扶貧政策。』張周平說。

  給產業扶貧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貧困地區公共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社會資本、技術以及優秀人纔相對匱乏,如果僅依靠政府項目支持缺乏可持續性,拔除窮根還得靠發展產業。

  但在深度貧困地區,發展基礎非常薄弱,產業扶貧之路應該怎麼走?依托『互聯網+』是一條靠譜的路子。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8945.4億元,農村網店帶動就業人數逾2000萬。

  『互聯網+』賦能,讓農村產業發展不再受地域限制,也能一定程度上擺脫發展條件的限制。甘肅省隴南市的經驗值得借鑒:隴南盛產核桃、油橄欖、花椒等農產品,但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讓特產長期以來走不出大山,形成了『富饒的貧困』。截至2015年底,隴南的貧困發生率超過20%,是甘肅省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

  近兩年來,隴南堅決走電商發展之路,大力扶持相關產業鏈發展,優質的農產品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大山的饋贈』。目前,隴南以銷售特色農產品為主的網店超過1萬家,帶動了15萬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電商扶貧創業不僅拓寬了當地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藝品等的銷售渠道,還提昇了農產品供應鏈的運營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張周平說,隴南的發展之路正可為廣大深度貧困地區所借鑒。

  要讓農村電商真正火起來,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物流『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張周平認為,這是政府要著力的地方,即建設和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相關道路、電信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要加速整合物流資源,提昇自建物流分揀機械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單件包裹的配送成本。同時,建立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提昇生鮮農產品轉運效率,降低損失率。』張周平說。

  霍學喜認為,除了把產品賣出去,互聯網能帶來的改變遠不止這些。它能加深農民對市場的理解和認識,讓他們在生產決策、經營決策過程中准確獲取市場信息,進行合理和低風險的決策;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會改變貧困地區群眾的理念、人際關系、交流方式,『這無疑會培育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內生性的發展動力。』

  把群眾的精氣神扶起來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瞄准貧困人口精准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扶貧過程中不僅要補齊貧困群眾的『精神短板』,讓他們『敢想敢乾』,更要讓他們『能乾會乾』。民主黨派具有人纔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農工黨青海省委培育貧困群眾專項技能的扶貧舉措讓張周平印象深刻。

  2013年起,農工黨在青海省湟中縣泥麻隆村和卡陽村開展定點幫扶,調動黨內外專家資源,先後協調投入3000多萬元,通過召開藥材種植大戶現場觀摩會和中藏藥材技術講座,向貧困群眾傳授中藏藥育苗栽培、除草施肥等種植技術,扶植以中藏藥材規模化種植為主的產業,共培訓人員300多人次,指導農民種植藥材3萬多畝,帶動全省種植面積10.2萬畝。『擺脫貧困需要智慧,既要送溫暖,更要送技術、送信心,讓看得見的脫貧致富效果促進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張周平說。

  要想扶起貧困群眾的『志』,身處脫貧一線的地方政府公職人員首先要有決心和志向,纔能帶動貧困群眾一起『志在必得』。調研中,霍學喜給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點了贊』。鎮安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深度貧困縣,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鎮安縣配備了過硬的領導班子:市委常委兼任縣委書記,市委書記親自掛帥、縣長全權負責,一戶接一戶、一村接一村、一個片區接一個片區布局脫貧項目、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把貧困群眾脫貧的決心和動力激活了,脫貧的腰杆硬起來,脫貧的辦法纔會多起來。』霍學喜說。

  全國政協委員姜剛傑認為,長遠來看,要從根本上拔掉窮根,還得從教育文化入手,除了培養謀生的技能,關鍵是激發貧困農戶及其子女改變貧窮面貌的內生動力,斬斷貧窮的代際傳遞,『把貧困群眾的精氣神扶起來。』

  姜剛傑在貴州調研扶貧工作時,對當地探索的文化扶貧路子印象深刻。貴州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資源豐富,當地通過培訓人纔傳承原生態文化,以文化藝術節的形式增強文化自信,還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結合,促進農民增收。『既發揚了自己的文化,又擺脫了貧困,老百姓從心底裡更自信了。』姜剛傑說。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