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東北確實走得慢了一些,計劃經濟殘留依然存在,希望在十九大指引下,東北的改革力度可以更大些,取得實質性推進。
眼下東北的經濟結構也在不斷轉型昇級,不是除了實體經濟其他都不搞,東北並沒有這方面限制,尤其對於像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這些大城市,今後都要以服務業為主。目前服務業在全國佔比已經超過50%,大城市未來要達到70%-80%。制造業則要向高端轉型,盡可能減少原煤、原木、原材料、粗鋼,主要向下游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現代服務業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沒有哪一個地方是限制服務業發展的,且都要向民營經濟開放,所以這不是產業限制問題,主要還是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本質上是成本問題,包括生產成本、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甚至不作為都會折算成企業成本,對企業吃、拿、卡、要,最後也都轉化為企業成本,所以營造好的營商環境就要降成本,這同供給側改革要求一樣。東北要吸引投資,在這方面就更要下大力氣做得更好。
2016年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就『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東北地區新一輪的振興和2003年的振興有本質上的不同,其中,要形成『一個支橕帶、五大基地』,是中央對東北提出的要求,是對東北未來發展的重托,也是衡量東北是不是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和標准。
新一輪東北振興第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改變營商環境。早幾年西部大開發,其實也是指環境比較惡劣,包括硬環境,也就是我們說的基礎設施,其次主要指軟環境。實際上軟環境的改善可以有一系列措施推動,比如搞軟環境建設年,政府出臺一系列軟環境考核指標,對政府部門、窗口行業、服務部門的行為進行考核,針對現在懶政庸政不作為重點督查,這方面務必要有實實在在的措施。
此外,政府要在東北樹立對企業和投資者的服務意識,要糾正『政府就是管人的』,要把『服務企業』與『市場監管』放到同等位置。現在很多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基層,包括縣、市、園區層面的相關部門還沒有完全做到。當地政府要讓投資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為他們的生產經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要像沿海地區『保姆式』、『一站式』服務一樣,把投資人當作上帝,這樣纔能把投資人留住。要切實推進『放管服』改革,把該放的權放下來,該減掉的審批盡可能的壓縮到最低,讓投資人感受到東北在改變,環境在改善,甚至比其他地方做得更好。
(作者為中國區域經濟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