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七個關鍵詞
2018-01-11 15:54:34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必須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原則,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著力推動農業全面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貫徹落實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可以看出,這個『三步走』時間表是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相一致的。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七個重要方面,即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准確把握每個『道路』的關鍵詞,將有助於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內涵,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點。

  關鍵詞一:融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重塑城鄉關系,不能僅僅強調城鎮對鄉村的支持,而是要從城鄉融合著手。與『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相比,『城鄉融合』更加強調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城鄉發展的有機聯系和相互促進,更加強調把鄉村的發展與城鎮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城鄉融合的發展模式中,工農關系不應再是單向的『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而是雙向的『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城鄉之間要實現全面融合和共同繁榮。這是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城鄉關系發展思路的與時俱進。

  關鍵詞二:創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農民的共同富裕,不能僅僅強調堅持集體經濟所有制,而是要創新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以更好地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集體經濟都將兼具提高農民收入和承擔部分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職能的雙重功能。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集體經濟必須順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創新改革,構建起產權清晰、治理有效的運行機制,以更好地應對和參與市場競爭,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激活主體、激活要素,從而更好地確保農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關鍵詞三:競爭力。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能一味靠保護和補貼,而是要通過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來加以實現。我國是人地關系極為緊張的國家,耕地資源極其有限。即便是在實現高度城鎮化之後,我國人均經營的耕地面積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農地經營規模相比,仍將屬於小規模經營。因此,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提高不能試圖簡單依靠擴大農地規模來實現,而要全面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加快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關鍵詞四:協調。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實現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和口號上,而要協調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之間可能存在的衝突。因此,建立和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非常重要,只有這樣,纔有可能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關鍵詞五:傳承。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傳承發展提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文化的興盛,不能僅僅強調現代性,而且要高度注重傳統文明的傳承。在收入水平顯著提昇,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建設取得巨大成效之後,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是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國鄉村存留有幾千年優秀農耕文明的基因,這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必須保護好、挖掘好、利用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落實與弘揚優秀中華文明結合起來。

  關鍵詞六:『三治』結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不能僅僅依靠法治,而是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城市與鄉村各有特點,城鄉融合不是消滅而是要體現城鄉差異性的特色,要把多樣性統一起來,和諧起來,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要發揮鄉村的自治功能,實現鄉村的自主發展、差異化發展,實現『和而不同』的城鄉融合發展。中國的鄉村治理還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養分的充分吸收,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我國鄉村治理的獨特之處,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因此,只有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纔能實現鄉村善治。

  關鍵詞七:可持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精准脫貧不能簡單看短期內的脫貧效果,更要看脫貧成果的可持續性。目前,各地精准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成效顯著,每年都有千萬以上的貧困農戶脫貧,部分貧困縣已經摘帽。但是也應注意到,有部分地方的扶貧工作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滿足於短期內提高貧困戶的收入,沒有建立起貧困戶穩定脫貧的增收機制;有部分貧困戶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改善自身生活狀況的內在動力。這兩種狀況都不利於脫貧成果的可持續性。脫貧攻堅戰要特別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要幫助貧困人口樹立自主發展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只有這樣,纔能確保可持續的脫貧成果。

  這七個關鍵詞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包含了大量需要開展的工作。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林萬龍)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