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問鼎蒼穹真英雄
2018-01-23 15:37:22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上天的階梯

  太空浩瀚美麗,令人神往,它對人類的要求卻又是苛刻的。實現從飛行員向航天員的轉變,被前蘇聯航天員列奧諾夫形象地稱為『上天的階梯』。

  低壓缺氧耐力檢查。相當於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航天員冒著氮氣在血管中形成氣泡甚至氣栓的危險,忍受頭暈惡心甚至休克的反應,每次持續30分鍾以上。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沒有異於常人的堅韌,很難熬過來。』

  超重耐力訓練。飛行員僅需持續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員卻要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裡,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變形,呼吸異常困難,但手邊請求暫停的紅色按鈕,20年來從沒有人碰過。

  模擬失重訓練。在國外,他們要經受失重模擬飛機一個架次沿拋物線連續12次的俯衝、拉起,沒有人吐過;在國內,他們身著160多公斤的水下訓練服,一次就要訓練三四個小時,每次下來體重都會減輕四五斤,吃飯時常常連筷子都拿不住。

  飛行程序訓練。九大本、上百萬字的飛行手冊,指令有上千條、操作有數百項。他們一遍遍背記、推演,作的筆記摞起來比桌子還高,使數以萬計的指令內化為習慣動作和肌肉記憶,每個人閉上眼睛都能精准無誤地全流程操作。

  頭低位臥床訓練。他們連續5天保持負6度臥姿,頭低腳高、臉部充血、鼻塞頭痛、胸悶失眠,同時還要訓練進食飲水、清潔個人衛生;心理訓練,他們要在狹小密閉的隔離艙內經受抗疲勞抗寂寞考驗,72小時連續工作,不能睡覺,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茫茫宇宙,神秘莫測。邁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隨著險阻和犧牲。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爆炸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5月4日,俄羅斯『聯盟一號』飛船返回落點偏離400多公裡;8月22日,巴西在發射衛星時星箭爆炸,21名航天同行當場遇難。

  這一年,正是我國載人航天的首飛之年。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難道你一點兒都不緊張、不害怕嗎?事後,有記者問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他回答:『雖然載人航天充滿著風險,但送我們上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飛船,托舉我們的是千千萬萬科技大軍,所以我們並不緊張,也沒什麼可怕的,反而是越來越自信,越來越享受這個過程。』

   『太空科學家』

  火箭昇空的那一刻最為壯觀,但也是載人飛行最危險的時刻。楊利偉回憶自己的首飛經歷時曾對記者講述過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情:當時,火箭在上昇到三四十公裡高度時,突然與飛船產生了共振,艙內的一切,包括楊利偉自己都開始急劇振動。加之疊加了8個G的負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髒六腑似乎都要被振碎,以為自己就要犧牲了。

  事後,楊利偉將飛船上的情況反映給科研人員,這一現象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高度重視,他們迅速開展全面排查,對火箭系統的各個部件徹底做了技術歸零,一次次故障再現,一次次反復篩選,最終找到了問題癥結。所付出的艱辛遠遠大於重新組裝一枚火箭。此後,我國火箭技術穩步提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載人火箭之一。

  飛船陽面溫度高達120攝氏度,而背光的一面卻在零下120攝氏度。在這樣惡劣的真空環境下,如果沒有防護,人體就會由於強烈的壓力反差,導致體液沸騰、髒器破裂,持續不了2分鍾人就會死亡。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航天員一邊訓練,一邊親身參與實驗論證艙外航天服的研制,與科研人員一起圍繞艙外服的防護性、操作活動性和適體性開展集智攻關,加快了我國航天服研發的進程。

  近20年來,航天員充分發揮聰明纔智,積極參與系統設計、產品研制、技術攻關,出色地完成了100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先後對在軌實驗裝置、醫監醫保設備等提出300多條改進意見,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太空科學家』。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