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王傳喜治村記
2018-01-22 15:58:4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管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常德寶攝

  每天與每天一樣,就像太陽從東方昇起,代村每天大清早就開『兩委』會。春夏秋早上6點,冬天早上6點半,『兩委』班子准時召開例會。

  每天有每天的不一樣,就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代村『兩委』每天都匯集新信息,研究新情況,部署新工作。

  2018年1月14日,星期天。

  中國。山東。蘭陵。代村。

  天還不亮,星光閃閃。

  路旁的綠化帶上,還可見殘雪。

  王傳喜,魁梧的山東大漢,邁著大步,走在靜悄悄的寬闊街道上,胸前的黨徽閃著金光。

  小汶河還在沈睡,鳥兒還在沈睡。代村服務中心,卻早早地被上樓的腳步聲喚醒。遠遠就可看到樓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大字,閃耀著光輝。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和班子成員,把例會開得熱氣騰騰。

  一天之計在於晨,這例會一堅持就是19年。

  這堅持,推動了代村發展和巨變。

  這堅持,生動地詮釋著『社會主義是乾出來的』!

  這堅持,形象地闡釋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老先進成了落後村

  蘭陵博物館就在代村附近,豐富的館藏,是歷史長河中跳動的文明浪花。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就做過蘭陵令。代村是千年古村。

  歲月會穿行在各種情形下,不會獨行在清平、明麗中。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代村的時光隧道,亂象叢生。

  小汶河成了臭水溝……

  罵街的,打架的,不孝敬老人的……

  偷雞摸狗盜家具的……

  這些惡劣的影響,仿佛在為荀子的『人性有惡』提供著佐證。

  代村,城鄉接合部的一個大村,上訪的越來越多。縣裡關注,鄉鎮著急——

  代村怎麼辦?

  380萬元欠款和126張傳票

  31歲的王傳喜上任。

  好友勸他:『村乾部不好當。您有車開,有錢掙,別去活受罪!』

  他卻信心十足,想大乾一番。

  他從小在這個村子長大,感受了不少自豪。代村是多年的先進村,如今卻成了墊底的落後村。

  他要再創代村輝煌!

  1999年4月13日,王傳喜上任,沒有傳喜,卻有傳票,4月15日就接到法院的傳票。

  村裡欠債380萬元,大半年的時間裡,共收到法院傳票126張。

  交不起水電費,三伏天全村連續被停水、停電一個多月。

  難題的海浪一次次衝擊著礁石,他能有礁石那麼頑強嗎?

  近萬個木樁樹立起了威信

  王傳喜與村委成員一起開會,把問題找出來。這一找就找了80多條。而老百姓意見最大的就是人地不均,地少的戶一人只有三分田,地多的戶一人能有兩三畝。

  『那就從群眾最關心的下手!』王傳喜要啃硬骨頭。

  這是好事,但辦不成。讓地多的往外拿地,那不是要他的命?!

  王傳喜理解大家的顧慮,但不豁出去,難題解不了——乾!

  辛苦量出的地界,打上的木樁,好多被拔了,不知去向,剩下的也是東倒西歪。

  王傳喜的妻子劉會芳說:『咱小日子本來過得滋滋潤潤,現在鬧得雞飛狗跳。快別乾了!』

  『不能半途而廢,沒什麼可怕的,天塌不了!』

  她知道丈夫的『?勁』,他想乾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她以死相逼:『不能乾,就是不能乾,你再乾,我死給你看!』

  王傳喜說了句『我沒有退路!』轉身出門。

  剛出大門,就聽屋裡一聲悶響。他感覺動靜不對,急忙返回,農藥味撲鼻而來。

  『會芳,會芳……』王傳喜抱起劉會芳,大聲喊著,往外跑。

  幸虧搶救及時。

  有班子成員勸:『地別調了,再鬧出個三長兩短……』

  『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一拳要是打不開,我們這屆班子別再想有號召力,別再想乾成事!』

  這是2000年,正值割麥子莊稼騰茬,時節不等人,王傳喜當即決定成立後勤組,給老百姓又發草帽,又送水送飯,又插空給老百姓做動員工作,村乾部和村民小組成員吃住都在地裡。

  再測量,再計算,立下近萬個木樁,劃定地界。

  終於,地分成功了!

  那一個個木樁,立的是正直,立的是公平,立的是認真,立的是熱誠,立的是一心為民。

  那木樁樹立起了威信!

  兩個男人的淚水

  蘭陵是大蒜之鄉,人們愛種蒜,愛吃蒜。從小就喜歡吃大蒜的王傳喜,吃蒜不怕辣,做事不畏難。

  已經攻堅——分地,又要克難——拆遷——這可是號稱『天下第一難』。

  對舊村的現狀一次次摸底,一次次研究補償政策。

  代村制定出十年建成全面小康村莊總體規劃,邁開實施的步伐。

  村民路子多,找到縣裡的、市裡的,找到濟南的北京的,打招呼的不斷,要求各種各樣……

  王傳喜堅持原則:『拆遷不動搖,政策不調整,一碗水端平。』

  這拆遷叫王傳喜有苦澀,也有感動。

  2012年,代村對沿街樓拆遷,拆到了縣城南環路邊的付青泉家。

  兩層樓,七間屋,600多平方米,蓋起來不到10年。

  付青泉是乾建築的,蓋樓用料好,房子質量好。

  房屋出租,一年就有七八萬元收入。

  這樣的樓房怎麼捨得拆?

  僵持好久做不通工作。

  有一天,王傳喜把付青泉約到辦公室交談。談了好多,好多,到了下半夜,還在談著。王傳喜動情地說:『為了全村這個大局,您就拆吧。您在外攬工程,需要我幫忙的,就說……』

  『拆,明天就拆。』

  付青泉回到家,拿兩瓶酒到了樓上,他往地上澆了杯酒,淚水流了出來:『我的樓啊,您也喝一杯吧,我陪您過完最後一夜……』

  付青泉走後,王傳喜關上門,哭了:『老百姓太好了,太好了……』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