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飲水思源 由許家印道扶貧初衷看恆大反哺社會之心
2018-01-12 17:05:3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12日訊 從40億到60億,再到未來的110億,許家印捐出的不僅僅是資金,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是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致力於創造『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樣本。

  這幾天,一條消息在網絡被刷屏:恆大向畢節再度定向捐贈20億元。20億真金白銀結對幫扶貧困地區,對於恆大並非頭一遭。從2015年開始,恆大就在畢節開啟扶貧事業的征程,兩年多過去,恆大已在當地累計無償投入40億元,隨著這一次捐贈的塵埃落定,總捐贈金額已高達60億元——而這還只是開始,總計110億元的扶貧資金正在陸續到位。

  1、投身時代浪潮:恆大的選擇與堅守

  一個是貴州遙遠的貧困地區,一個是來自廣東的世界500強企業,兩者的結緣,正是新時期中國的一大象征。

  企業參與扶貧,過去不少見,但持續兩年多,計劃真金白銀無償投入110億,以『企業包縣,全面脫貧』的模式,在貧困縣架起2000多人的扶貧團隊,從資金到教育再到產業實現全面覆蓋,甚至開創出政企合作扶貧的新模式,卻不多見。

  當年,恆大此舉讓很多人都頗為詫異。這一年,恆大大踏步發展,離『地產一哥』寶座只有一步之遙,在如此關鍵時刻,沒有多少企業會願意分心在商業之外。

  然而,在紛雜的現實面前,恆大卻最早看到商業之外的東西,毅然將社會責任印刻企業使命之中。

  這裡,有兩大背景不得不提:

  一是2013年以來,『精准扶貧』概念被提出,脫貧攻堅戰被擺到政治性和全局性高度。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共同富裕,甚至大國崛起,扶貧都是首當其衝。

  二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矛盾的深刻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果說過去的問題是『落後的社會生產』,那麼現在的問題則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矛盾之變,意味著政策之變、發展方向之變。

  看到這兩大趨勢的先行者,自然明白企業的巨輪應該如何轉向;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自然也清楚,如何利用商業智慧和企業能力,投身於時代的浪潮之中。

  恆大真金白銀投身扶貧事業,正是與時代同行的自覺,更是讓企業責任與國家戰略主動對接的選擇。

  2、大國崛起時代:企業家責任意識覺醒

  負責任的大國需要負責任的企業家。

  歷史經驗證明,大國的崛起,都會伴隨著企業家責任意識的覺醒。19世紀的美國企業家,多數都以商業投機為標志,當時間進入21世紀前後,從比爾·蓋茨到沃倫·巴菲特再到紮克伯格,印刻他們身上的不只是商業的成功,更是慈善、公益與公共事業的光環。

  美國企業家的責任意識轉向,在德國、日本也都曾經出現。這背後不只是慈善文化使然,更是因為在崛起時代,衡量企業家的不再只是商業上的成功,而是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而且,商業模式的成熟和財富的充盈,讓企業開始有了參與國家戰略、引領時代轉變的可能。

  當下的中國正恰逢這樣一個時代。國際地位的與日俱增,企業在全球話語權的強化,國民價值觀念與財富觀念的轉變,時代與大局的呼喚,無不呼吁企業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轉向。

  如果說1990年代,中國企業家在各自領域的探索,都能算上對於市場完善和經濟發展的貢獻,那麼在21世紀的今天,單純的悶頭賺錢已經不合時宜,更不符合大國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

  在這方面,恆大是先行者。

  從宏大敘事回到個人經歷,扶貧對於許家印還有更深層面的特殊意義。

  這兩天,一份恆大集團幫扶烏蒙山區扶貧乾部出征壯行大會上的講話視頻不脛而走,在視頻中,許家印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對於貧困,我是有非常深刻體會的。我是從小吃地瓜、地瓜面長大的,穿的、蓋的都是補丁摞補丁……76年高中畢業,想去磚瓦廠找份搬磚頭的臨時工做,都找不到。當時我的最大目標和最大願望是什麼?就是走出農村,找份工作,能夠吃上白面。』

  恰在此時,國家恢復高考,許家印幸運考上了大學,人生命運發生逆轉。

  飲水思源,湧泉相報,對於包括許家印在內的很多成長於變革時代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這可能是最真切的感受。

  3、恆大模式的中國意義

  兩年多過去,慈善和公益事業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身影,『恆大模式』正在被廣泛復制。

  2017年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發布《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7)》。其中,恆大幫扶貴州大方縣的『政企合力整體脫貧攻堅』模式入選扶貧藍皮書。

  『恆大模式』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扶貧領域,更體現在整個社會領域。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在短短數十年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國家來說,以先富帶動後富,以市場經驗帶動區域發展,以企業家精神促進社會進步,以企業之力參與國家建設,有著極其特殊的中國式意義:

  其一,企業該如何回饋社會,恆大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板。企業從社會中來,最終仍要回到社會中去,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企業責任意識的必須。其實,每一個企業的進步與成長,都離不開國家戰略、政策資源與龐大消費群體的支橕,回饋社會,本身就蘊藏於企業的內核當中。

  用許家印的話說,『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還在農村;沒有國家的14塊的助學金,我也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恆大也沒有今天……我們應該回報社會,我們必須回報社會。這不是空話,也不是虛話,這是我的心裡話。』

  大方縣區內移民安置區—奢香古鎮全景

  其二,企業與政府該有怎樣的邊界,恆大也做出自己的探索。在商業領域,讓市場說話,是顛撲不破的原則;而在社會領域,企業則要謀求政企合作。企業有資金、市場經驗和企業家精神,而政府有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魄力決心,雙方合作,重點突破,有利於優勢互補,打贏扶貧攻堅戰。

  其三,身逢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思考如何鑄就自身的偉大。商業上的成功、市場領域的開疆拓土、面向世界級企業的拓進固然都不可少,但能否與國家的崛起同步、能否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同樣至關重要。

  在這些方面,恆大的努力彌足珍貴。

  恆大扶貧隊員入戶走訪

  援建的蔬菜基地

  搬入恆大新村的孩子們

  相關鏈接:恆大集團幫扶烏蒙山區扶貧乾部出征壯行大會(視頻)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