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
2018-01-12 10:17:24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以非常規舉措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我國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的特點及其致貧原因的特殊性、復雜性,要求必須結合各深度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優化和完善現有精准扶貧方案,采取非常規的政策和舉措,來實現其脫貧攻堅的任務。

  首先,要根據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需要,優化和加強其扶貧資源的投入和分配。

  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需要同步解決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區域整體脫貧和貧困村摘帽三個層次的問題。要根據這三個層次上的綜合缺口評估扶貧資源需求,制定可支橕和保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的整體計劃。

  其次,要探索並實行有利於深度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扶貧方式。

  深度貧困地區的扶貧方式,需要兼顧長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和短期增收項目,結合各地的實際,創新更精准的扶貧方式。

  ——產業扶貧方面,要探索建立連接貧困戶與市場的組織形式,更多地借助不受當地產業發展約束的電商扶貧平臺,幫助各地的優勢、特色產品實現價值。同時,要尋求適合各地條件的資產收益扶貧、旅游扶貧等方式,拓展貧困戶的增收渠道。

  ——就業扶貧方面,要開闢更多的就地就近就業途徑,包括發展扶貧車間和提供必要的公益崗位。

  ——健康扶貧方面,要完善大病和慢性病治病費用保障體系,更加關注地方病的防控、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培養。

  ——教育扶貧方面,在深度貧困地區尤其是其中的民族貧困地區,需要根據教育保障方面的貧困特點,實行教育扶貧。要把改善教育可達性擺在更重要的位置,通過恢復或增設教學點,增加校車的服務范圍和頻率等措施,避免和減少學生因上學不方便而輟學的情況發生;繼續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學,也可以創造條件試驗遠程教學,以部分減輕師資力量不足對教學的影響。

  ——生態保護扶貧方面,考慮到深度貧困地區中不少是生態脆弱區或者限制開發區,要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對於同步實現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要根據各地的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和生態系統的特點,適當擴大生態工程建設,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為扶貧對象提供就業機會和收入;另一方面,應合理確定一批生態公益崗位,讓扶貧對象通過提供生態公益服務增加收入。

  再次,適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需要,創新和加強組織和制度建設。

  要嚴格執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和責任制。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需要從更高的層級來進行規劃和管理,僅僅依靠貧困縣的努力恐怕難以如期完成任務。這一點應該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省級黨委、政府的扶貧成效考核制度中得到具體的體現。

  要讓行業部門在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中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要實行更精准的幫扶。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面大、致貧原因復雜、扶貧和脫貧的任務重,按常規方式配置幫扶力量可能難以真正做到精准扶貧。需要配置更加強有力和更多的全職幫扶乾部,與當地乾部一起共同幫扶扶貧對象。

  最後,要建立和完善適合深度貧困地區特點和脫貧需要的考核評估制度。

  深度貧困地區的考核評估制度,也需要結合地區貧困特點和脫貧攻堅任務,進行相應的完善。一是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的表現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如飲水和燃料困難在一般貧困地區已不再是重要約束,但在不少深度貧困地區依然比較突出,這兩個指標在考核時需要予以特別關注。與基本醫療保障相關的是,深度貧困地區地方病和與環境衛生相關的疾病比較突出,考核時也需要特別予以關注。同時,深度民族貧困地區的住房安全標准,也需要考慮民族特點。二是深度貧困地區扶貧考核,在堅持結果導向的同時,需要適當增加過程和產出考核指標。三是應將東西協作扶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的效果單獨列入東西扶貧協作指標考核,有助於引導和推動東西協作扶持深度貧困地區的健康發展。

  防范脫貧攻堅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道德風險

  我國的脫貧攻堅戰,時間跨度長、工作任務重、社會壓力大,對於各級黨政領導、專業扶貧部門、幫扶部門的廣大工作人員和扶貧對象來說,都是一場持久戰。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進入脫貧考核驗收期,難免會有少數地區利用考核驗收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進行敷衍,導致出現假脫貧。

  對於脫貧攻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需要未雨綢繆,探索和總結出應對的有效政策和方法,以保證實現預期的脫真貧、真脫貧。(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扶貧開發報告課題組執筆:譚清香)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