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過去了,『長鷹夢』迎來新騰飛。
成功背後的奮斗與奉獻
三代人,一甲子,北航無人機研制團隊就是在不畏艱險、創新創造、奮斗攻堅、無私奉獻中走過來的。時代的發展,對捍衛國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無人機必須實現從中近程到遠程、長航時的跨越。2000年,這一歷史重任交到了新一代北航無人機團隊的手中。
大幅度提高無人機性能,注定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荊棘路,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無預研、無樣機、無參考資料是研制長航時無人機面臨的最大難題。總質量師郭宏說:『很多人都是學校裡的老師,沒有型號研制經驗。2000年那會兒,別說「做」飛機了,「坐」飛機的次數都屈指可數。』本科剛畢業的張翠萍都沒見過無人機,只能從零開始,摸索著做建模。大家廢寢忘食地看書查資料,一次次徹夜討論、一遍遍修改設計方案。最終問世的無人機,外形和最初設計稿有天壤之別,這是數不清的圖紙和數據堆出來的。
為了實現無人機全疆域到達,團隊開始研究提昇『長鷹』系列的高原高空性能。2013年,川西某高原機場,低溫、低壓、缺氧的環境下,飛機發動機啟動很困難。團隊成員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點反復試驗。從前在平原上三個人就能拖動的測試設備,副總設計師田波和四位同事累得氣喘吁吁也難以為繼。拼了兩個月,終於研發出了全新動力控制模式的發動機。『能即時發動,承載能力不降低,跟低海拔一樣了。』副總設計師馬鐵林很自豪。
『長鷹』高原型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有源/無源全天候信息獲取,通過搭配光電設備與雷達,解決夜間或雨雪天氣無法成像的問題,也是一項首創。
萬裡長征邁出了第一步,但無人機要飛起來,只能上跑道真操實練。2002年,團隊駐紮到河北省一個廢舊的營房,在附近某留守機場試飛。『條件非常艱苦』,如今已是無人系統研究院院長的王養柱感慨萬千。當地的水鹼性很強,衣服洗完發白,肥皂不出沫,廢棄了快20年的營房沒有暖氣,『冬天在屋裡待不住』,睡覺戴帽子還凍得哆嗦。但這些困難絲毫不能打消團隊攻堅克難的決心。每天工作11小時,周末無休,一些骨乾一年裡有300天奔波於外場,『回北京反而成了出差』。
2013年,團隊到了川西高原,4000多米的海拔帶來了嚴重的高原反應。水燒不開,飯做不熟,晚上睡不著。國道318路況凶險,可大家每天要驅車幾十公裡往返於駐地和機場之間。長航時無人機一旦啟動,兩天兩夜的時間裡一直得有人盯著,數據下載又要花上和飛行一樣長的時間。型號副總師丁文銳回憶,那年川西高原9月就開始下雪。『機庫特別冷,但是技術人員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進度,連夜分析數據。』
向錦武說,北航無人機團隊一路走來,詮釋了『祖國的需要,北航人的選擇』的內涵。正是對國防與軍事現代化作出了大貢獻,讓『長鷹』系列無人機再次得到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時至今日,在祖國各地,在能提供極端氣候條件用以試驗的地方,北航無人機團隊仍然駐守著、研究著。每次型號勝利完成,都意味著新的挑戰開始。
談到自己,向錦武總是輕描淡寫,但對團隊成員艱辛攻關的點點滴滴,他卻如數家珍:『我們會始終堅定創新自信,不畏艱難,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貢獻我們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1日08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