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為什麼擔心?
既然企業都強調不會侵犯用戶隱私,為什麼很多用戶還這麼擔心。記者觀察發現,目前一些互聯網企業調用的一些權限,或在『用戶使用協議』中標注的一些內容讓用戶感到不安。
例如,最近的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勾選用戶同意《芝麻服務協議》,仔細看其協議內容,還包括『您同意我們將你的全部信息進行分析並將結果推送給我們的合作或服務機構』等等。
另外,一些互聯網在采集用戶數據時用的方式也五花八門,包括監聽電話、查看短信等。這些顯然超出普通用戶的承受上限。
2017年8月份,中新網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APP的權限都很大,比如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兩個地圖類APP分別擁有22和23項權限,這些權限中就包括『監聽電話』等。近來記者對此『回頭看』,上述APP下載默認安裝後依然擁有這些權限,並默認為『允許』狀態。

哪些權限企業可以用?
其實,關於APP權限限制問題,相關部門早有規定。2017年7月1日實施的《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指出,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不得調用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終端功能。
關鍵在於哪些是服務是相關的,哪些是服務又是無關的。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很難界定互聯網應用某個權限存在是否合理,這其實是雙刃劍,對其管的太多可能很多服務都提供不了,不管的話又可能會被濫用。』
李鐵軍認為,企業可以用收集的信息進行行為分析、用戶畫像、偏好測試等,但不能將其對應到具體用戶的身份信息上,『企業采集並使用用戶的信息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如果要調用,需提示用戶並獲得授權。』
但更多情況下是一次授權,終身調用。比如最近的支付寶賬單事件,剛開始的《芝麻服務協議》中顯示,『避免每次收集都需要您的反復確認而導致過程繁雜,或者因此給您帶來的不便,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們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權。』
用戶該如何防范?
對於隱私信息的保護,企業要規范,用戶也要防范,記者梳理了一些資料供參考。
1,盡量選擇知名APP商店下載應用軟件。2,下載後對APP做權限管理,一般情況下,關閉APP『資費相關』和『隱私相關』的大部分權限並不影響APP正常使用。3,即便是無意將APP某個權限關閉,也不要擔心,比如提示無法進行視頻聊天等,使用時打開相關權限即可。
另外,李鐵軍還建議,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服務時,特別要注意『使用協議』或彈出的對話框等需要獲得授權的東西;另外還要了解使用APP的基本功能,對於自己非常在乎的一些隱私信息,不輕易授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