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多家互聯網企業否認侵犯隱私 為何和用戶感知差異大?
2018-01-09 09:06: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吳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9日電 近來,微信、百度、今日頭條等多家互聯網企業平臺被指侵犯用戶隱私,但是均遭到上述企業否認。一時間,用戶隱私安全問題受關注,企業采用用戶的信息界限在哪?在企業、用戶各執一詞的情況下,用戶的隱私安全又該如何保證?

資料圖。今日頭條的logo。中新網吳濤 攝

  涉嫌侵犯用戶隱私事件頻發

  近來,多家互聯網企業被指涉嫌侵犯用戶隱私。1月1日,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某論壇上表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用戶的微信,並認為這樣很容易暴露商業秘密。另外,今日頭條,還有包括已永久關閉的水滴直播均被指涉嫌侵犯用戶隱私。

  百度近來也卷入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風波中,2017年12月11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百度公司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這些質疑或並非空穴來風,據報道,很多網友有切身體會。有網友反映,『和朋友聊天討論西餐廳,今日頭條馬上給你推送西餐相關的廣告和資訊』。南京市的賈先生稱,『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到白蟻,打開某瀏覽器後,出現了滅白蟻的廣告。』

資料圖: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分享百度布局移動互聯網的經驗。中新社發 熊然 攝

  企業、用戶為啥各執一詞?

  記者注意到,在是否竊取用戶隱私這件事上,基本上都是企業和用戶各執一詞。比如微信回應,『我們沒有權限、也沒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今日頭條也稱,從技術上看,目前聲音信息的處理,也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去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的用麥克風竊取。

  百度被江蘇消保委起訴後回應,媒體報道裡提及的『監聽電話』,百度的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這一權限。百度還表示,百度相關應用獲取地理位置、獲取短信、通訊錄等授權,都是在合理使用范圍內的。

  為什麼企業回應和用戶感知差異這麼大呢?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侵犯用戶隱私案件往往都是取證難,從目前媒體報道來看,很多都是用戶自己感覺到的,還缺乏實證證明。

資料圖:微信應用越來越廣泛。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真的沒技術?

  在百度、今日頭條等回應中,均稱沒有相關技術(能力)。不過李鐵軍認為,技術不是問題。『比如用手機麥克風獲取用戶隱私,其實通過對獲取語音信息中的一些關鍵詞進行捕捉分析,是可以實現的。』

  再說『偷看微信聊天記錄』技術上是否能實現呢?4日,《新京報》援引一位接近騰訊相關人士的話稱,對於騰訊微信采用SSL技術,是否會讀取用戶聊天記錄,這個技術是通用的,任何用這個技術的公司從技術層面都可以做,但是不會做。

  李鐵軍也認為,很多情況下是企業有技術但不會去做,『從企業角度上看,用戶很多數據都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去做,投入產出比極低。』

資料圖:某款視頻類APP顯示有『監聽電話』的權限。中新網吳濤 攝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