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楊林由種到砍,不僅突顯發展與環保的失衡,其背後更暴露行政決策權的失控和糾偏機制失靈這一根本性問題。
近300萬根歐美黑楊倒下了。2017年12月31日,這是中央環保督察要求湖南全部清理洞庭湖濕地9萬多畝歐美黑楊的『大限』。根據記者對洞庭湖區一線砍伐現場的了解,以及湖南省環保廳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洞庭湖核心保護區歐美黑楊已經提前全部砍伐。(《經濟參考報》1月2日)
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外來物種的歐美黑楊開始引入洞庭湖區,成為造紙用林。它生長快,高大挺拔,林木蓄積量多。然而,大面積種植的惡果很快顯現,素有濕地『抽水機』之稱的黑楊,加速了濕地陸地化,防治病蟲害期間噴灑的大量殺蟲劑更是對濕地植物造成毀滅性打擊。更嚴重的後果是:洪水期時楊樹林囤積淤泥阻礙行洪,極易導致洪水蔓延造成人員傷亡。
對於黑楊林的生態風險,在當時並不缺乏預警。2003年4月,一篇《洞庭湖區廣植楊樹是否另一形式『圍湖造田』?》的報道發表在一份名為《環境時報》的報紙上。報道警示,以競賽的方式,在洞庭湖區廣種黑楊林可能會帶來生態災害;而同樣是在2003年,新華社記者也發出報道『警惕良田種樹風』。這之後,當地相關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乾預措施,但卻並沒有有效阻止黑楊林的瘋長。
蘊含著如此大生態風險的黑楊林,為何能夠一路向著洞庭湖區肆意延伸,這裡面除了『經濟利益』對具體栽種者的誘惑,地方政府的短視和行政之手的推波助瀾顯然難辭其咎。據報道,當年南洞庭湖周邊各縣市幾乎都制定了詳細的歐美黑楊發展規劃,采取『政府出資獎勵』『典型引路』等方式大力推廣。如果有鄉鎮乾部『種樹不力』,還會被問責。可見,地方政府不僅未能盡到保護洞庭湖濕地的職責,反倒還成了破壞行為的推動者。
媒體總結,從當年以行政命令推動『瘋狂種樹』,到今天不惜代價『全面砍樹』,折射了發展與保護這兩股力量,在有『長江之腎』稱號的洞庭湖區的反復較量。但置於更大的語境下來審視,黑楊林由種到砍,不僅突顯發展與環保的失衡,其背後更暴露行政決策權的失控和糾偏機制失靈這一根本性問題。
雖說當時出於GDP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出現盲目、短視的傾向,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的代價來推動經濟林木的開發,但若相關決策存在『緩衝地帶』,從媒體報道到專家的建言,能發揮應有的監督和糾偏作用,或也不至於要在付出巨大的生態代價後,再來清理300萬根黑楊。更值得反思的是,這一現象持續了近30年,被預警的生態災害也在一步步成為現實,為何只有等到中央環保督察後纔能開啟有效的糾偏行動?砍掉黑楊林之外,又該由誰來對被破壞的湖區生態環境負責?
所以,黑楊林在洞庭湖區的命運變換,除了給出環保教訓,亦再次重申了一則有關於權力的常識:若不能對行政決策權建立有效的制衡和監督程序,我們就很有可能看到行政權力將『非理性』的一面展現到極致,將『荒誕』進行到底。而事實上,在媒體當年的預警報道中,就有這樣一則副標題:『副省長表示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建立民主決策機制』。14年後再來看這則報道,必須追問,民主決策機制真的建立了嗎?或者說,它真的發揮作用了嗎?
對於黑楊的快速清理,在當地被塑造為落實中央環保督察要求的正面案例:『這標志著,一場以洞庭湖環境治理為目標,由湖南省委省政府發動的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在肯定整改成績的同時,不能不反思,一場如此荒誕、影響深遠的『黑楊風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著怎樣的生發土壤?如果行政衝動壓倒民主決策程序的積習不剔除,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行政糾錯機制,滋長黑楊的行政土壤,同樣可能開出其他的『惡之花』——不僅是在生態環保領域。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蘭區: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園難』2021/09/07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