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44歲鄉黨委書記,倒在脫貧攻堅的第440天上
2017-12-24 20:42:35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44歲鄉黨委書記,倒在脫貧攻堅的第440天上

  ——追記山西省沁源縣赤石橋鄉原黨委書記李飛

  11月14日清晨,第一縷冬日的陽光越過蒼蒼莽莽的太岳山區,照射在了山西省沁源縣赤石橋鄉。加班熬了半宿的鄉黨委書記李飛,揉著紅腫的雙眼爬了起來。簡單地擦了把臉後,李飛走出了值班室,對同事們打了個招呼:『我去上個廁所就下來,給我留兩個包子,我在路上吃。』

  從來急匆匆的李飛,這一次卻讓同事們在樓下等了好一會兒。轉身准備推門出去的李飛,在一陣天旋地轉之後靠著衛生間的門緩緩倒下了。

  久等不見李飛出來的同事強行打開了衛生間的門,看到同事們熟悉的臉龐,四肢失去知覺的李飛用微弱的聲音對鄉長孫曉曄說:『幫我請幾天假……鄉裡的工作……你先擔著。』

  『老哥啊,都這個時候了,命要緊。』孫曉曄紅著眼眶打斷了李飛的話頭,招呼同事,爭分奪秒地把李飛送往縣人民醫院。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是李飛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而他所請的假,永遠也銷不掉了。2017年11月25日凌晨5時20分,在經過十多天搶救後,李飛匆匆離世,生命的年輪永遠定格在了44歲。

  沒有人再要求這位年僅44歲的鄉黨委書記補上這張假條,因為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已用年輕的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

  一位年輕的鄉黨委書記就這樣走了。群眾的回憶裡,我們聆聽到了他崇高的精神和聖潔的靈魂;用雙腳丈量的人生峰巒裡,我們見證了一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不負時代的追求和高度。

  李飛(左二)在胡家莊村督促環境衛生整治工作資料圖

  有一種責任衝鋒陷陣——

  他燃燒著自己的生命,440個日日夜夜,赤石橋鄉村村寨寨燃起了致富火焰

  2016年9月13日,李飛調任赤石橋鄉黨委書記,他欣然前往。

  李飛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赤石橋鄉的土地管理員。時隔24年,再次回到年輕時工作過的赤石橋,這塊土地上的山山水水,這塊土地上的村莊院落,還是他年輕時候的模樣,貧窮依然像生了根一樣長在這裡。

  『要把這窮根斬斷。』上任不足半月,李飛跑遍了全鄉19個行政村,走訪了216戶貧困戶。他從這個村走到另一個村,從此處地頭看到彼處田間。他對這塊土地太熟悉了,也愛得太熾熱。李飛對同事們說:『赤石橋鄉的老百姓就靠咱們了。』

  在多次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李飛帶領同事們將產業扶貧作為全鄉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措施,結合赤石橋獨特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引進聯眾菇業有限公司,成立寶成生態種植合作社,發展壯大兆豐源、益佳養殖、林溪種植等實體經濟。

  『為推動項目盡快落地生根,那段時間,他每天不是在跑項目的路上,就是在田間辦公,但他再苦再累,也不吭一聲。』鄉黨委副書記宋炯泣不成聲。

  在扶貧的征途中,李飛在前面蹚著路,他太累太累。在清理李飛的遺物時,辦公桌抽屜裡除了有多本工作日志和學習筆記外,還裝滿了藥瓶。

  他燃燒著自己的生命,440個日日夜夜,赤石橋鄉村村寨寨燃起了致富火焰。

  基層的工作總是最緊迫,也最重要。在帶領鄉親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李飛馬不停蹄。有時晚上在縣裡開完會,他也會第一時間趕回鄉裡,連夜進行安排部署。

  劉麗麗最後一次見丈夫是在11月12日晚上7時。在縣裡剛開完會的李飛,回家吃了碗面,放下碗筷轉身便要返回赤石橋鄉。劉麗麗問他:『不能待一晚上再走嗎?』

  從上任赤石橋鄉黨委書記,440個日日夜夜,李飛在家待的時間不超過20天。這次,要不是回縣城開會,李飛也不會回來這一趟。李飛看了看手表說:『我多待兩個小時吧,現在正是農村「兩委」換屆的關鍵時刻,我不能離開。』

  乘著夜風、趁著夜色,兩個小時後,李飛走了。44.9公裡,是從家到赤石橋鄉的距離。一路上,李飛熱愛的太岳大地掩於夜色中,可就算閉著眼,車身的一個搖晃,他也知道經過了哪塊土地哪個彎。劉麗麗沒有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聽到丈夫的聲音。如果未來可以預知,她一定不會放丈夫離開。

  有一種力量感人至深——

  『他像一團火,感染著我們、溫暖著我們。跟他一起加班,即使再累,也覺得舒坦』

  赤石橋鄉脫貧任務能否如期完成,關鍵要有一支敢擔當、善謀事的隊伍。

  在艱難的拓荒路上,李飛並不認為一人可以完成帶領百姓脫貧的任務,他想方設法凝聚起眾人的力量。

  把能擠出來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僅自己學,更帶著大伙兒一起學。一年多,在李飛的帶領下,鄉黨委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維護核心、見諸行動』主題教育,舉辦了農村『領頭雁』培訓班,開辦了『綠色沁源·鄉村小夜校』,培訓黨員乾部120餘人次。對3個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了專項整治,新組建兩個非公企業聯合黨支部,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動人以行者,其感方深。『他是寧可割自己的肉,也要省公家的米。』鄉紀檢書記張華說。

  每次下鄉調研工作,到村民家吃飯,李飛都主動按標准交納伙食費,並要求隨行人員一同交。生活中,他從不講究吃穿,一件夾克衫、一身迷彩服是他最常見的裝扮。工作中,他克己奉公,辦事講原則、做事守規矩。在購置辦公用品時,李飛常說:『鄉裡經費緊張,省著點花,能辦了事就行。』

  鄉扶貧工作站站長王曉飛說:『只要有人加班,不管多晚,李書記一定在。去年除夕夜,為了確保全鄉護林防火安全,他安排部署任務後又下去巡查,直到深夜2點多每個村報告安全後他纔躺下休息。』

  大年初一,他也是在鄉裡過的。家裡人做好飯菜,等著他回去過個團圓年。可李飛說鄉裡更需要他,他挨個跑遍了所有村,看望慰問了春節期間工作在一線的村乾部、護林員、貧困戶。

  『他像一團火,感染著我們、溫暖著我們。跟他一起加班,即使再累,也覺得舒坦。』

  聚似一團火,散開滿天星。李飛帶著這支隊伍,為赤石橋的鄉親開拓出了一條又一條致富路。

  一年間,赤石橋鄉與新疆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達成2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在青楊灣規劃1300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引進段家坡底村康乃馨種植項目、聯眾菇業大棚香菇種植項目、益佳養殖公司莊兒上村生態養殖項目……

  劉家溝曹家山油用牡丹種植、箭杆村中藥材種植、赤石橋村油用牡丹種植、榆坪村中藥材種植、姚壁村草莓蔬菜大棚……村村有產業、人人能增收,讓鄉親們有了更多獲得感、實實在在幸福感。

  有一種感動春風化雨——

  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拉緊,纔能彈奏出動人的曲調。在李飛心中也有兩個點,一個是黨,一個是群眾。他牢牢牽著這根弦,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中彈響心曲。

  姚壁村貧困戶白虎龍剛搬進新房,他怎麼都不肯相信,比自己還小13歲的李飛書記突然間就走了。他依舊記得,今年10月15日,自家新房落成。在修葺一新的房子裡,李飛說:『老白,家是好家,但缺兩件家具,我給你想辦法。』

  如今,家具如約送到了。『今年,不但是我,我們鄉、我們縣就要整體脫貧了,李書記都來不及看一眼就走了,這可是他最大的心願吶。』

  善朴村88歲的白珍則老人,同樣也無法解開兩次失去『兒子』的心結。白珍則老人第一次失去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好多年了,她孤苦伶仃,獨自撫養著一個尚在上學的孫女。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後,李飛便把這一家人放在了心裡。

  他來到白珍則家,白珍則問:『你是誰?』李飛拉著老人的手告訴她:『我是您的兒子。』

  能夠點燃自己的人,一定能照亮別人的人生。一年間,老人的家變了模樣:有了電視機,有了洗衣機,孫女上大學的費用也有了著落。

  事情在回憶裡增人惆悵。李飛一趟趟往白珍則家跑,老人摸著李飛的手,回憶裡都是自己兒子的點點滴滴,她多想讓這個孩子叫自己一聲『媽』,可她不敢,盡管李飛做了一個兒子該做的事。

  起了一陣風,風把李飛去世的消息帶了過來,老人渾濁的雙眸裡泛著淚光說:『我又失去了一個「兒子」。』

  法中鄉董家村貧困戶董漢群說,李飛書記坐不住,慢不得。2013年,李飛在法中鄉擔任鄉黨委副書記的時候,為了幫助董家村引進天一牧業,讓村子有致富產業,用40天時間解決了447畝企業用地問題。

  怎麼解決的呢?李飛紅著眼,日夜守著一戶戶百姓談。白天,他在鄉政府處理日常事務,晚上又跑去群眾家裡做思想工作。40天的時間,他幾乎每天只休息4個小時。

  董漢群起初並不同意流轉自己的土地,但李飛坐在他家炕頭,和他算了好幾天賬。『這個人,是鐵打的。』看著眼窩深陷的李飛,董漢群答應了。如今,董漢群一年土地流轉可收入3600元,到天一牧業務工可得年收入21600元。

  『老鄉過得怎麼樣,只能依靠自己去感受。』在生前,李飛往貧困戶家裡跑了一趟又一趟。查查房屋是否遮風避雨,摸摸被子是否暖和,看看家裡還有多少糧食,問問生活還有什麼困難。

  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拉緊,纔能彈奏出動人的曲調。在李飛心中也有兩個點,一個是黨,一個是群眾。他牢牢牽著這根弦,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中彈響心曲。

  經年累月,李飛一步步在這片土地上跋涉,幫助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19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背負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負重前行。

  有一種精神璀璨綻放——

  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同事來了,他幫助過的貧困戶來了,人們自發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在他的靈前,述說著對他無限的懷念與不盡的追悼

  『直到最後,我都在喊他,但他沒有應,他該有多狠心。』李飛的妻子劉麗麗使勁把眼淚憋住,但是她使的勁兒太大,感覺像要把胸口撕裂般難受。從突發腦溢血住院到離世,在昏迷十多天的時間裡,李飛沒有來得及給家人留下一句話。

  那些李飛牽掛的人並不知道,11月25日,也是他兒子的生日。

  李飛給貧困戶都准備了脫貧的『禮物』,或是一件家具,或是一項脫貧的產業,或是一份沈甸甸的回憶,但他留給家人的只有背影。

  兒子李宗麟抱著李飛冰冷的軀體說,他不要什麼禮物,但好想能讓父親留一句話給自己。從漫漫長夜到漫漫白晝,這個21歲的小伙子無法相信,那個給他留下無數背影的男人會這麼快離開。在宗麟的記憶裡,父親總是來去匆匆,但每次自己在遇到困難時,父親總會打電話安慰他、開導他、鼓勵他,這份溫暖一直伴隨著他風風雨雨。

  老母親宋巧英失魂落魄地說:『給飛做一頓飯吧,他是餓著走的。』在李飛去世後,通過兒子同事點點滴滴的敘述,宋巧英得知李飛在鄉鎮忙起來經常忘記吃飯,飢一頓飽一頓,早一頓晚一頓,在倒下前幾乎連續工作了一天一夜,早飯也沒有來得及吃。

  11月28日,李飛出殯的日子。

  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同事來了,他幫助過的貧困戶來了,人們自發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在他的靈前,述說著對他無限的懷念與不盡的追悼。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在赤石橋鄉即將脫貧之時,他們的『船長』離開了,他拼盡氣力為使命讀秒,將生命定格『在路上』,將瞬間化作永恆。

  松濤聲聲,為君傳頌,他衝鋒的姿勢銘刻在父老鄉親心中;

  沁河滔滔,送君遠去,踏著他蹚出的路,赤石橋朝著小康目標繼續前行。

  『請記住我,我即將會消失,請記住我,我們的愛不會消失,我用我的辦法,跟你一起不離不棄……』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