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破除『輸入』『輸出』模式迷思——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2017-12-19 11:17: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陳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裡的這個故事,道出了『水土異也』的客觀事實。『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纔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比喻,與『橘枳說』相映成趣,從相反角度說明了『合適的纔是最好的』——淮北的土壤、氣候不適合橘樹生長,不妨試一試苹果。

  這一思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有了最新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中國共產黨將一如既往為世界和平安寧、共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作貢獻,通過推動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同各國分享。鏗鏘話語,彰顯了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中國情懷,讓那些『警惕中國模式向外輸出』的詆毀和指責中國搞『新殖民主義』『新帝國主義』的謊言不攻自破。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自己走出來的,其中甘苦、其間夷險,都是源於中國的國情、植根中國的大地。今日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功,是獨立自主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的成功。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並不在於它提供了什麼『國際標准』,而在於它代表了一種信念,那就是堅持從國情出發、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同時以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積極吸收借鑒一切有益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述過一個『驢馬理論』:馬比驢跑得快,於是把驢蹄換成了馬蹄,結果驢反而跑得更慢;接著又換了腿、身體、內髒……整個都換掉,跑得快了,可是驢也就變成馬了。這一精妙的比喻,正說明了每個國家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簡單地『輸入』『輸出』和『復制』,照搬照抄他國的政治制度,最終可能會水土不服,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

  放眼世界歷史,『照貓畫虎』的事兒並不少。很長一段時間,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成為發展中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可惜,簡單的移植,非但沒有讓這些國家成功走向現代化,反而帶來黨爭紛起、戰禍不斷、社會動蕩。這樣的結果,讓亨廷頓都感慨:『早期現代化國家對晚期現代化國家的「示范作用」先是提高了人們的期望,爾後又加劇了人們的挫折感。』

  正是因為不『輸入』、不『輸出』,也不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纔會得到如此多的認同。其要,正在『包容』二字。猶記中美兩國元首漫步故宮三大殿,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為客人介紹了中國的『和』文化。這既是文化基因,也是價值堅守。表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乾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申明『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讓今天的中國『朋友圈』越來越大,『伙伴網』越來越密。

  中國共產黨是有『天下情懷』的政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致力於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中國共產黨人所秉持的馬克思主義真理、所弘揚的社會主義運動,本就屬於全人類對於理想社會的追尋。沿著我們的道路走下去,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我們就一定能共同抵達光輝燦爛的明天。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