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強制消費、暗藏"小黃文"…在線教育急待立法監管
2017-12-18 08:46:43 來源:新華網-《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 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001.4萬人,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中小學生佔據了『半壁江山』

  ◆一些學習類APP有強制消費、誘導消費的嫌疑

  ◆一些APP提供的答案不完整,還有錯誤

  ◆一些面向中小學生的APP暗藏『葷段子』,甚至還爆出後臺教學生寫『小黃文』解壓等亂象

  ◆盡管多家APP都對這些行為有禁止規定,但多位受訪家長都認為,看似嚴格的規定,實際上作用並不大

  『在線學習』不能成為法外之地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廖君鄭天虹王瑩

  為了提高兒子的單詞量,最近一段時間,武漢市民周女士讓讀七年級的兒子在『百詞斬』APP上記單詞,然後曬到朋友圈打卡。在周女士看來,這個APP為每一個單詞提供了趣味的配圖和例句,讓記單詞不再枯燥而是成為一種樂趣。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線學習類APP越來越紅火,從在線輔導到在線寫作業,可謂『應有盡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享受到這些軟件提供的便利。然而,這些學習類APP也引發了新的煩惱:有的APP暗藏不良內容,有的APP變成了學生『交友』聚集區,還有的有強制消費、誘導消費的嫌疑……

  學習類軟件成許多學生『必備』

  近幾年,『人手一機』成為常態,各類學習類APP噴湧而出。《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001.4萬人,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9年預計將達到1.6億人。其中,中小學生佔據了『半壁江山』。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以『學習類APP』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安卓、苹果系統立即能彈出不下100個推薦,覆蓋語數外各科目,功能側重不盡相同。如『小學生學習APP排行榜』『中學生必備十大學習APP』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學習類APP,幾乎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

  記者采訪武漢、廣州、沈陽等地的部分中小學發現,許多家長和學生都表示,自己和孩子有使用學習軟件的習慣。一些家長和孩子說,相比傳統教育,這些學習類APP具有便利性、能夠彌補教育資源短缺的優勢。

  北京市民劉女士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她已經使用了『一起作業』『同步學』『京版雲』等多個APP。她告訴記者,這些APP有的是老師要求下載使用的,有的是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分享的。

  劉女士說,這些APP以作業為紐帶,有效地串聯起了老師、學生和家長三方,促進了師生、家校、親子間的互動。在APP提供的平臺上,老師可以一鍵布置作業、高效批改作業,隨時查看學情分析;家長也可以及時查看孩子的作業報告,獲得個性化的指導。『一些APP題庫量大,電腦程序自動批改作業的過程有點像游戲攻關,如果孩子獲得的分數高,就有獎勵,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武漢市民成女士說,有一次孩子的語文閱讀作業,要求根據一段百來字的文章,提煉兩個或以上的成語,他們夫婦想了兩三個小時都沒有想出來,只好下載一個搜題軟件,很快就找到了同樣的題目和答案。

  采訪中,絕大多數家長並不清楚這些APP的詳細功能。『孩子說,有的軟件可以在線問題答疑,有的軟件是背單詞的。』許多家長表示,有在線平臺幫助孩子學習是好事,但是並不知曉這些APP是否有娛樂和社交功能。

  武漢市民王先生認真研究了這類APP,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有的在線學習APP在上線之初界面乾淨簡潔,功能也比較單一,以學習為主,可是這兩年,隨著APP不斷更新,功能也越來越多。王先生說,有幾個學習類APP,這幾年來陸續加入了類似通訊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發動態和娛樂、動漫、雞湯文等內容,甚至還有購物專區,這些原本以學習和教育為主要目的的APP逐漸『變味』,『加這麼多功能,又不是為了學習而設,這樣孩子更不願意放下手機了。』他說。

  王先生向記者展示了某款在線學習APP的界面。記者看到,點擊屏幕下方進入『問吧』的窗口,出現了交友專區、勵志雞湯等不同的板塊;『問吧』界面上也不是常見的答疑求助,而是充斥著各種交友信息:『找個異性朋友』、『暖男求女友』等等,隨意點擊一個帖子進入,不少人留下了自己的QQ號;而留言的人,有注冊顯示為高中生的學生,也有小學生。甚至,記者還看到了某些涉黃的帖子。『現在已經不是學習軟件了,就是個發帖聊天軟件。』王先生無奈地說。

  在線學習APP『變味』

  學習類APP捆綁上學校作業,讓家長們亦喜亦懮: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是好,但APP裡五花八門的『附加物』使學習變了味,難免讓孩子們初心不保。

  多款學習類APP含充值服務。沈陽市民王女士最近就很糾結,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下載了『某某作業網』學習英語。自從用了這個APP,原本對英語『不感冒』的女兒學習熱情提高了,口語能力也有所提高,這令『80後』的她頗為驚喜。

  不過,欣喜之餘她漸漸發現,這個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為其游戲的外殼、學豆的獎勵機制(學豆可以換獎品),還有各種學霸榜單排名。『班裡的同學都在比排名、賺學豆,有同學為了賺學豆花錢充了VIP,還有作弊刷學豆的。』女兒的話讓王女士大跌眼鏡。

  王女士在朋友圈抱怨:『學習APP裡bug多』,結果引來很多家長留言。『APP裡的游戲成分過多,孩子很容易上癮、產生依賴,而且內置不少充值服務,顯然脫離了教育的主題。』一位家長留言道。

  武漢市民葉女士說:『我兒子每天在APP上學習時偷偷玩游戲,現在他都有網癮了。』

  一些APP提供的答案不完整,還有錯誤。廣州市某中學的一名班主任表示,自己曾多次提醒學生和家長,不要過分依賴在線學習APP。『我常常和學生說,有問題就來問老師。我也下過幾款APP,上面很多答案都是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應該說,在線學習軟件現在發展還不成熟,只能作為學習的補充,而不是單純獲取作業答案的途徑。』

  一些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習類APP竟暗藏『小黃文』『葷段子』。一個名為『作業幫』的知名學習類APP,在其頁面上曾有一個讓億萬小用戶趨之若鶩的『同學圈』,但如今已變成了一紙公告:

  『百密可能有一疏,但一疏也不能容忍。……我們決定停止同學圈的更新和瀏覽服務,並對內容系統做全面的審查和昇級。』

  從8月至今,這則公告一直就這樣掛著。其『黑板報』的跟帖評論功能則直到11月纔關閉。

  據了解,8月以前,『作業幫』曾是一個紅透中小學生圈子的火爆社交平臺,參與互動的用戶,年齡最大的上高三,最小的纔上小學二年級。

  當時,網名為『小迪』的用戶將《暴走漫畫》拍照上傳『作業幫』,稱『每蓋10樓(回復或跟帖)就更新一張』。注冊資料顯示,『小迪』為女生,是西雙版納某小學二年級學生。在其已上傳的10多張圖片中,大多包含『涉黃』內容。

  家住武漢武昌的小嵐今年上三年級,過去經常使用『作業幫』等學習軟件。小嵐的媽媽很擔懮:『孩子合理使用學習軟件,家長沒理由禁止,可孩子因此接觸到這些不良信息,我們卻沒辦法控制。』

  與『作業幫』類似,『阿凡題』『猿題庫』『互動作業』『寒假作業』等多個學習類APP也陸續爆出多個專題、欄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濃重的內容,甚至還爆出後臺教學生寫『小黃文』解壓等亂象。

  學習類『我要當學霸』APP的『學生圈』,盡管目前已經打不開,但一度有50多個圈子可供選擇,如『小學自拍交友』『暗戀心事房』『異地零距離』等,不少板塊都被標注了『推薦』字樣。在其中一個名為『美麗女生館』的推薦板塊內,曾有用戶連續發表了多張聊天截圖,對話內容涉黃,但竟然有多人參與了留言。

  在線教育亟須加快立法有效監管

  盡管多家學習類APP都明確規定:『發布淫穢色情帖、恐怖帖等行為,一經發現永久封號』,不少軟件也設置了針對違規帖子的舉報功能。但多位受訪家長都認為,看似嚴格的規定,實際上作用並不大。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軟件工程系副主任任長寧告訴本刊記者,現在的一些過濾軟件只能過濾『關鍵詞』,一些圖片或一些打擦邊球的黃段子,很難發現、杜絕。家長恨『黃』,卻不知『黃』從何來。

  在武漢一個小學生家長微信群中,超過一半家長表示,孩子正在用或者曾用過多款學習類APP。本刊記者加入微信群調查發現,這些家長多數並不知道軟件中有類似論壇的功能,更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內容。

  遼寧省實驗中學渾南一中教師劉斯文說,未成年人的『三觀』尚未形成,不具備鑒別能力,學習類APP中出現淫穢色情信息,更容易誘使未成年人偏離正軌。

  今年7月1日,工信部實施《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規定了手機APP禁入條件,明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提供淫穢、色情等法律所禁止的手機應用。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表示,目前相當一部分開發學習類APP的企業,並不具備教育培訓行業的資質。工信部相關規定,只規范了移動互聯網市場秩序,但對於平臺應用商店APP的分類及准入標准等,暫時未作明確規定。

  『哪怕有一點點涉黃都該嚴打,這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大問題。』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建議,學習類APP的運營應實名注冊,支付也要進行認證,一旦發現涉黃涉暴等問題,可迅速找到涉事人及時處理。

  夏學民認為,一些學習類APP藏污納垢,暴露出平臺的審核監管存在問題。他建議,一方面,APP的開發方在軟件設計中應設置過濾功能,加強對用戶發布內容的審核,同時減少游戲、社交等和學習無關的功能;另一方面,手機等系統平臺的應用商店管理者,對APP發布准入的審核,也要嚴格制定審核標准條款。

  受訪專家建議,公安、文化、教育、網信、工信等部門對目前市場上的學習類APP應進行聯合執法檢查,並加強懲處。(刊於《瞭望》2017年第51期)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