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揭影視招聘連環騙局:求職者屢遭轉手 終被騙財騙色
2017-12-15 10:41: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部分求職者為騙子當起管理者

  記者接觸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被騙了,不過,對於是走是留,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李泉是想留下來的典型代表。作為從求職者中挑選的『管理者』,他嚴格按照要求,讓大家少互相交流、宿捨成員之間不准添加微信、出去拍戲少和別人說話,甚至,每個人出院子都要向他說明理由。

  記者曾以『出門買東西』為由私自走出院子,但10多分鍾後,李泉就在村裡尋找,並打電話叫記者『回家』,理由是怕臨時有拍戲任務。

  曾在北京房山區一處小院待過的蔣雨說,他們那裡管理更嚴,出門會有人一直跟著,理由是為了安全考慮,怕求職者找不到回來的路。

  在這個影視基地邊上,沒能實現影視夢的李泉的夢想是,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劉導』那樣,不用再做群眾演員,只要負責簽單,和劇組工作人員核對群眾演員數量、酬勞。這些錢的數額、付款方式、分配方案,李泉至今沒有了解的資格。

  影視基地門口的小賣部員工告訴記者,她見過不少通過北京影視公司安排到這裡的求職者。『很多人來看一眼就走了,知道被騙了』。

  她記得,曾有一名女海歸碩士,交了一萬多元應聘劇組翻譯,到這裡一看情況就泣不成聲。她讓女碩士住在了自己家,第二天,女碩士就離開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說走就走的勇氣。勉強留下拍戲的陳偉想看到轉機。他沒上過大學。今年21歲的他做過木工,送過外賣,當過服務員,因覺得老家收入太低,想來京闖蕩。他本想努力乾半年,過年能給家人買新衣服、好年貨,並把見到的『世面』分享給弟弟,但如今,搭進去七八千元的陳偉覺得,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而美麗的設想越來越遠。

  一名被安排在臨沂的求職者說,曾有警察接警到了小院裡,要求在場的求職者分別說明被收了多少錢。當場,小院管理員把錢退回了一部分。『警察對我說,有人向我們報案,這裡是騙人的,你走吧』。

  然而,他還沒走,被警察帶走的管理者就被放回來了。原來,有個男孩應聘副導演,買了8條中華煙托他『走關系』,結果男孩最終還是被派去當群眾演員,因此舉報了他。管理員退了煙錢,就恢復了自由。

  律師建議有關部門聯手開展專項打擊

  事實上,這個騙局存在已久,據媒體報道,早在2006年就存在以招聘劇組人員為名,向求職者收取萬元押金最後卻讓他們當了群眾演員的騙局。

  曾在一家影業公司擔任制片人的人士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劇組招聘一般依賴熟悉的資源,如熟悉的制作公司、攝影團隊等,很少在網上發布招聘信息,『因為時間成本比較高,又涉及項目的保密問題,如果人員不靠譜,再換人很麻煩』。

  他表示,導演助理、化妝師助理、攝影助理,相對都是比較專業的、細分的工種,非常看重跟組經驗,且一般是『跟師傅』,搭配相對固定,更不太可能臨時招聘。

  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拍戲的一名跟組演員也表示,劇組在開拍前通常早就確定了主要工作人員和演員,到影視基地時一般都已經有了成型的團隊,只有群眾演員纔會到了當地再招。像『劉導』這樣的一般只負責提供群眾演員,影響不了劇組對重要崗位的招聘。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新年發現,在影視招聘連環騙局中,一些公司往往不按照正常的招聘流程:求職者明明是去找工作的,希望建立的應該是勞動關系,應該簽訂勞動合同,但一些公司卻與求職者簽訂經紀人合同、勞務合同甚至合作合同,『好像是一塊和他投資做生意的』。

  這些公司的做法,被認為是試圖規避《勞動合同法》關於不得對勞動者收取財物的規定。而在求職者報警後,警方會以涉及勞動糾紛、勞務糾紛、合同糾紛為由,不進行處理。

  記者發現,一些合同還出現了不少低級錯誤,例如,在求職者提供的一份合同裡,出現了根本就不存在的『最高仲裁委員會』。

  有些合同的落款單位與招聘網站、收據載明的單位不一致。例如,記者應聘的中辰公司,其合同印章是北京葉尚曼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對此,一名工作人員稱,中辰公司是葉尚曼沙公司的投資方。但記者查詢到的工商登記資料沒有顯示這一關系。

  一些影視公司背後的關系盤根錯節。多名求職者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盡管他們分別應聘了不同的公司,但在被層層轉手的過程中,有時會遇見同一個工作人員。

  12月7日,記者亮明身份致電笑傲東方公司,詢問是否存在向求職者收錢的現象。在聽明來意後,該公司員工改稱電話撥錯了。中辰公司電話則無人接聽。

  張新年建議,求職者應該牢記,公司招聘中以任何名義收費都是違法的;在網絡宣傳、開票據、簽訂合同等環節,還要注意核對公司名稱是否與票據、合同的印章一致。最重要的是,一旦發現被騙,為避免遭受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應想辦法先行離開,再尋求其他維權幫助。

  張新年說,求職者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招聘平臺應該加強對招聘信息的審核。同時,這一行業亂象已持續多年,希望勞動、工商、公安等相關部門成立專案組,予以專項清理打擊。

  『這些年輕人很可憐的,我有時候一天能接到10多個求助電話。』張新年痛心地說,騙局延續了10多年,『教訓慘痛』。

  (文中求職者為化名,實習生朱彩雲、邱曉芬對本文亦有貢獻)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