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他的指紋幾乎磨平 只為練就『微米級』的觸覺
2017-12-14 14:11:46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顧健工作照

  央視網消息:想想看,一銼刀下去,想銼多少銼多少,而且要精確到微米級別,這得需要一雙怎樣『精密』的手?

  顧健的手就能做到。

  從絲米級別到微米級別他練了5年,然後從5微米到2微米(2微米只有頭發絲的1/35),他又練了10年。這個過程是極其枯燥的,除了熱愛這項工作,更重要的就是恆心和毅力了。

  只要手藝在,到哪都不怕,這是顧健學藝之初的想法。自1993年畢業後進入一汽錫柴以來,顧健從學徒到多面手、從門外漢到行家裡手,其蛻變的背後經歷了無數風雨的洗禮。

  剛進廠時,顧健在車間當鉗工,負責模具、工裝、夾具的制造。鉗工的工作非常單調,需要很大的耐心。顧健不斷鑽研鉗工技藝,承擔起車間難度較大的裝配和修理工作。2005年,他主動申請調到精修組,實現從設備單一維修到全面管理的轉變。

  在車間,先進的儀器設備已經應用在從生產到維修的幾乎整個過程。然而,對一些工藝難度高、技術性強的檢測維修,機器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

  在制造業中,電主軸維修是一大難題:買一根新的電主軸需100多萬元,委外維修費要20多萬元,且維修後的質保期只有三個月。維修的技術難點在軸承中間的隔圈要達到2微米的精度,相當於頭發絲直徑的1/35。精度不夠,將會降低軸承的使用壽命,導致軸承報廢。

  在沒有圖紙、沒有任何零配件的情況下,顧健帶著團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不僅達到了2微米的精度要求,還發現了後端軸承燒傷的問題,並將軸承鋼珠替換成能承受更高溫的陶瓷珠,填補了進口電主軸維修技術空白,每年為廠裡節省維修成本300多萬。

  顧健(中)

  從業24年,顧健將廠裡20多種、300多臺機器親手拆開仔細研究過,光是研磨的隔圈就不計其數。

  在修磨零件時,顧健習慣卸下手套,用皮膚感知精度。長此以往,手上的繭子越積越厚,指紋變得模糊不清,每天上下班打卡時都要反復按幾次纔能成功。然而,就是這雙手,感知到了連數控設備也難以達到的精度。

  2015年,廠裡成立『顧健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包括電氣維修、機械維修和工藝制造三個核心團隊,每個團隊5人,由顧健率領。作為師傅的顧健提出了把車工、模工、銑工、鉗工等多工種聯合實訓的一種培養模式,在實戰中提高個人技術,在項目中訓練團隊協作能力。

  『技術工人成長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必須做到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朝著自己的目標一直努力。』顧健說。(材料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