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教程』步驟詳細引導新手上路群成員互相介紹『生意』共同出手
『職業打假人』借聊天軟件建『交流培訓中心』
調查動機
全民參與打假,本是治理假冒偽劣商品的一個有效渠道。然而,近年來出現了『職業打假人』這一群體,他們利用商品過期或商品漏洞問題,故意大量買入然後通過打假要求商家支付賠償,有的甚至成為『職業索賠人』。就在社會熱議『職業打假人』這一現象時,《法制日報》記者發現,『職業打假人』出現了新問題。
電商讓商品流通更便捷,『職業打假人』也湧入其中。
《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職業打假人』這個備受爭議的群體開始轉戰網絡,並呈現出專業化、集團化的新趨勢,甚至在QQ群中有專門的業務探討和新人教學群。
『共享』打假經驗
記者在QQ群的查找框中輸入『職業打假』字樣,出現大量名為『職業打假交流群』『職業打假維權』的QQ群,其中一個名為『職業打假新手上路』的QQ群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該群的群介紹中赫然寫到,『群主不定時傳授打假經驗,剛入行的新手們,從菜鳥到高手,從高手到精英,你需要經歷這些過程!向長輩學習經驗,向新手學習思路!主打線上線下,群裡打假精英眾多,打假教程共享,為大家解決疑問』。
以想學習打假的新人為身份,記者申請加入了該群,幾分鍾後申請就被通過,記者順利進入群聊。
在『職業打假新手上路』QQ群的群文件中,記者發現了大量職業打假『教程』,其中有專門介紹行業內部『黑話』的文件,比如『上車』的意思是別人帶著你一起打假,『車票』的意思是『上車』要給別人錢作為好處,『吃貨』意味著在網絡交易平臺只申請退款不退貨。此外,還有很多介紹打假操作流程的文件,文件中詳細描述了網絡打假的流程,包括找可能為假貨的鏈接、向客服套話、收到貨如何拍開箱視頻、怎樣合理舉證、如何申請僅退款。同時,還有不少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等。
群文件有一份文件名為《打假流程入門》,其中寫道:投入越大,打下來之後獲得利益也就越大,一般金額小的比較好打,商家也能夠賠付得下來,具體賠償多少根據買家與賣家協商而定。打假又分為網絡打假和地面打假,網絡主要是在各購物網站消費購買後進行維權,危險性較小,已知成功率比較高的網站為京東、天貓,地面沒做過,怕被打不敢去。具體所需要學習的法律: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事訴訟法、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還有其他的不作介紹,基本上用到的都是這幾個了)。吃透這幾部法律隨便月入上萬不成問題,邊看邊實戰學起來還是很快的。
《打假流程入門》文件還提及打假流程:選單、溝通套話、下單、協商。其中提到,『雖然大部分賣家到工商就妥協了,但還是有最後一種情況,就是法院起訴了,起訴所在地根據「異地管轄法規」,是你自己本地或者離你較近的地方,相關訴狀模板在文件夾裡有,商家如果收到法院傳票,打官司是要到你所在的法院纔可以,所以說下單金額很重要,限度合適就行了,賣家來得話就要考慮各種費用以及能否勝訴得問題了,當然大家找單子要擦亮眼,別砸手上了,不過最差的情況也只是退款退貨而已』。
慣用『群狼戰術』
記者入群不久,一名群管理員在群裡發了一個高仿某名牌鞋子的購物鏈接,表示他要『開車』了,招呼有興趣的群成員『上車』,與他一起『搞』某賣家。記者以新人身份表示願意『上車』,並詢問具體該怎麼操作。這名群管理員告訴記者,用『群狼戰術』,幾個人同時下單,每個人都只下小額訂單,然後一起要求索賠,以舉報相威脅,一般賣家都會給錢消災,或者接受退款不退貨,就達到『吃貨』的目的了。同時,這名群管理員告訴記者,如果成功了要記得給他『車票』,還很大方地表示可以『先車後票』,即『吃』到了貨或者拿到了賠償再給他相應的錢。
在上述QQ群裡『潛水』一晚上後,記者發現,群裡經常有人『開車』,通常套路為一個打假老手在群裡發可能為假貨或者不合格商品的鏈接,號召大家『上車』一起打假,每次報名參與的人數都不少,成功者會在群裡分享打假的過程和經驗,貼出與賣家談判的聊天記錄,曬索取到的賠償金額。
記者以拜師為名,與QQ名為『資深打假人』的網友加為好友。記者詢問是不是打假必須要多人一起共同下單共同舉報,對方告訴記者,具體要看所針對的鏈接的具體情況,不同的鏈接有不同的打法,有些比較大額的商品更適合一個人打。不過,要權衡好下單金額,讓賣家需要付的賠償數額少於找律師打官司的成本,防止賣家真的死磕到底跟你走法律程序。
記者注意到,在這個QQ群裡,『隨時試探,想掙大錢』是『打假人』的常態。觀察他們的行動後,記者發現,他們打假的規律是:一個人發現了可做的產品後,就丟到群裡,大家一起大批量購買。
出現集團化運作
最近幾年,『職業打假人』進入公眾視野並迅速發展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如今隨著網絡購物興起,『職業打假人』的『戰場』也由線下實體店擴展到了線上電商平臺和網店。
根據河南省工商局的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16年8月,河南省12315系統接到職業投訴舉報16299件,佔投訴舉報總量的比例達14.3%。其中,針對電商的『職業打假人』越來越多,索賠金額越來越大。
記者了解到,部分『職業打假人』出現了異化,甚至以『打假』之名行『造假』之實。比如,有所謂的『打假人』用蘸有特殊藥水的棉布將商品的生產日期擦去,又通過針紮孔往面包裡塞頭發,以此向商家索賠。
有著『湖南王海』之稱的喻暉,從事專業打假已有21年時間。對於當前的打假亂象,喻暉認為,一些人采取詐騙、敲詐等違法違規手段,不是真正的打假維權。打假人的行為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這是『底線』。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職業打假人』是以營利為目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消費者,他們對於打擊假冒偽劣和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職業索賠行為佔用了大量行政和司法資源,給正常的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面對一些打假人的惡意糾纏,商家是否賠錢就能了事?這也是一個難解的疑問。
朱先生在一家電商企業從事法律工作,他處理過大量關於『職業打假人』的案件。朱先生告訴記者,『職業打假人』的常規『套路』有兩種:一是反復購買索賠,並共享商家信息,但不會去告發商家;二是放大商品有限的瑕疵,以舉報投訴要挾,實現拿錢的目的。最後的結果,依舊是放任市場上的假貨或者商家的瑕疵繼續存在。『職業打假人』既不能真正地維護市場經營秩序,商家也面臨時不時被打假人再次找上門的可能。
相對於個體打假人的存在,集團化、公司化的運營則更為常見也更具有破壞力。朱先生說:『他們當中層層分工,你負責網絡上找東西,我負責固定證據,固定完證據後,我幫你去寫投訴函,拿到賠償之後集體分成。』
在采訪過程中,有多位商家向記者反映,最近一兩年,『職業打假人』的數量暴增。
為什麼在各電商平臺開始重視清理假貨的同時,『職業打假人』卻越來越多?朱先生說:『現在的問題並不全是因為假貨,絕大多數的打假人是盯著商品信息宣傳的問題,比如廣告中使用了極限詞、誇大功效等。尋找廣告中的問題不用付出勞動,也不用進行質量檢測,簡單操作,可牟利性高,所以很多人加入其中。』
□本報記者趙麗
□本報實習生孔惠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依蘭縣堅定產業強縣戰略 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09/08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