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生活消費
搜 索
職業打假人『轉戰』網絡 能否終結電商假貨之痛?
2017-03-17 10:11:0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職業打假人』這個備受爭議的群體開始轉戰網絡,並呈現出專業化、集團化的新趨勢。而對於假貨泛濫這個電商『頑疾』來說,職業打假人能否成為其『終結者』?

  網購成職業打假新『戰場』

  『過去一年職業打假人投訴舉報網絡交易商品的案件達到140多起,幾乎是成倍增長。』湖南長沙市某基層工商局網監科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主要的精力就是處理『網絡打假』案件。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職業打假人』進入公眾視野並迅速發展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而如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網絡購物興起,職業打假人的『戰場』也由線下實體店擴展到了線上電商平臺和網店。

  根據河南省工商局的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16年8月,全省12315系統接到職業投訴舉報16299件,佔投訴舉報總量的比例達14.3% 。其中,針對電商的職業打假人越來越多,索賠金額越來越大。

  據介紹,在網絡購物領域,投訴舉報內容主要集中在誇大、虛假宣傳方面,包括商家使用『最』字類的絕對化用語、普通食品宣傳治療功效等,針對假冒偽劣等商品質量的問題較少。特別是2015年9月實施的『新廣告法』加大了對虛假違法廣告的懲治力度,這成為職業打假人的有力武器。

  『可以防癌和治療相關疾病』——2016年5月,湖北武漢的一位職業打假人,在網上看到一款『成人羊奶粉』打出這樣的宣傳語。於是,他大量購買了該產品,總金額4600多元。據他所說,經過使用後,發現產品並不能防癌,認為構成了欺詐,於是向工商部門進行投訴。

  長沙市一家主要經營食品、保健品的網店老板曹先生最近連續遭到兩起投訴,他認為這都是職業打假人所為。曹先生說,網店裡售賣的紅棗產品本身沒有質量問題,但之前在廣告語裡聲稱有『美容養顏』功效,被人抓住了把柄。

   『集團化』出擊

   『雙11』號稱索賠千萬

  根據工商部門的分析,職業打假人的主要特點是,知假打假,以索取高額賠償和獎勵為目的,熟知相關法律和流程,往往對商品不同種類反復投訴,對某一商家多次投訴。

  上述網絡交易監管部門負責人說,職業打假人呈現出『集團化』的趨勢,他們通過QQ群、微信群聯動,發現某公司、某產品有虛假宣傳等問題,就會全體出動。從一些投訴信件中可以看出,購貨人和投訴人的名字、電話信息不一致,說明他們內部有著明確分工。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記者搜索一些『職業打假人』的名字,有的涉及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達數十個,被起訴的商家遍及全國各地。一位知名職業打假人設立了專門公司,去年『雙11』期間准備了100萬元資金搶貨,號稱要索賠1000萬元。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職業打假人經過10年的發展,形成了包括律師在內的近20人打假團隊,在北京、天津、鄭州、廣州、重慶、成都等6個城市設有辦事處,在這些地方租用倉庫存放問題商品。從線索搜集、問題認定到購貨、索賠,工作人員分工細化。

  勝率80%職業打假仍存爭議

  記者了解到,部分職業打假人出現了異化,以『打假』之名行『造假』之實。比如,有的所謂『打假人』用蘸有特殊藥水的棉布將商品的生產日期擦去,又通過針紮孔往面包裡塞頭發,以此向商家索賠。

  有著『湖南王海』之稱的喻暉,從事專業打假已有21年時間。對於當前打假群體的亂象,喻暉認為,一些人采取詐騙、敲詐等違法違規手段,不是真正的打假維權。打假人的行為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這是『底線』。

  這些『造假打假』者把本來就充滿爭議的職業打假人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職業打假人是以營利為目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消費者,他們對於打擊假冒偽劣和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職業索賠行為佔用了大量行政和司法資源,給正常的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

  不過,在喻暉等專業打假人士看來,社會上對『打假人』更多的是誤解,比如批評他們高額索賠、和商家『私了』,其實這些都是有法可依的正當權利。

  『首先是產品有問題,纔會有打假行為。』湖南驕陽律師事務所民商部主任王飛鵬認為,不能因為職業打假人的身份或者其目的不單純,就否認他們是消費者。實際上,職業打假人是政府監管力量的有力補充,應當鼓勵他們發揮積極作用。

  一家法律服務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通過分析7000餘份上網公開裁判文書,在牽涉職業打假爭議的案件中,80%以上職業打假人的主張獲得法院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將『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排除在消法保護的范圍之外。

  這一『排除性』規定會否最終落地,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職業打假人的未來生存空間。據了解,一些職業打假人開始考慮如何轉型。

  湖南省工商局網絡交易監管處副處長陶健認為,『職業打假人』只是俗稱,還是要盡快在國家法律層面予以明確界定,以利於依法行政。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則要加強誠信經營和公平競爭,對產品存在的問題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記者白田田張興軍長沙)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