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胡智鋒: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7-12-02 23:03:35 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宣講家網:怎樣理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胡智鋒: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這是一個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正確看待中華文化。中國走出去、提昇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方面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轉化成在當代依然具有活力的優質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資源。

  第一,汲取中華文化中智慧的、有創造力的,在當今依然有活力、有價值,對當下有啟迪的基因和文化資源,剔除那些糟粕的文化。

  第二,實現創造性轉化應該在價值層面找到中國和世界的對接點。比如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天人合一』,延伸到今天,可以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融合,從而減少對自然的傷害,避免一些人類活動對地球的破壞。再比如,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我們強調『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一種開放、多元的理念,我們可以相互的爭斗,但是不一定要你征服我、我征服你;我們可以和諧相處,但是可以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我們強調『和而不同』。在今天,這種『和而不同』的觀念就演化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就是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和當代價值觀的融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轉化。從『和而不同』轉化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華智慧用『活』了。

  因此,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要在價值觀層面尋找中國和世界的銜接點,在中國和世界的對話當中凝練和磨合出新的概念。從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這些理念打通了古今,打通了中國和世界,是在價值觀層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創作技藝層面,我們要尋求多元元素的共同對接,最核心的就是如何從古老走向現代。保持原生態固然很好,但是在今天原生態的確生存很困難。比如,一個少數民族的歌舞,如果我們強調原生態,它必須在那樣的土地、那樣生活環境、那樣的村寨表演纔適合,但這樣就比較難進行傳播。張繼鋼先生把少數民族的歌舞元素做了現代化的處理,變成了《千手觀音》,變成了在奧運會開閉幕式上展示的漂亮歌舞;楊麗萍在白族原生態的孔雀舞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元素,聲、光、電等,讓她的舞蹈從傳統的原生態的狀態,轉化成了有原創意義、能夠讓更多人欣賞的現代舞。盡管在某個方面它失去了一些原生態的東西,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獲得了更大的傳播和推廣。

  綜合來看,我們傾向於在保護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把傳統元素和符號進行現代化改造和處理,讓它符合當下人們的口味和欣賞習慣,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總之,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與時俱進,將傳統與現代、時尚的新元素融合。

  宣講家網:謝謝胡教授來到宣講家網演播室,跟我們分享您在文化方面的研究。

  胡智鋒:不客氣,謝謝。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6]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