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用北斗照亮人生坐標
2017-11-28 14:05:32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李芃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人物小傳

  謝軍,1959年生於山西省臨汾市,1982年畢業於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技術系雷達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

  從事航天工作30多年來,謝軍歷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副所長、所長,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現任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

  『3、2、1……點火!』2017年11月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劃破蒼穹、翱翔太空。『復移小凳扶窗立,教識中天北斗星。』北斗三號衛星首次發射圓滿成功,拉開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序幕,為中華民族砥礪前行點亮了又一盞明燈。

  測控大廳歡呼的人群中,一位戴著無框眼鏡,身著藍色外套的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慈祥的笑容不住地鼓掌。他就是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很開心也很興奮,北斗這張藍圖終於實實在在地擺在大家面前。同時,這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著我們。』勝不驕、敗不餒。35年來,謝軍把他所有的熱情和執著都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接過老一輩航天人『接力棒』

  1982年,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謝軍,被分配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該院從上世紀80年代北斗計劃起步開始,就一直擔負著北斗衛星系統和產品的設計制造工作。謝軍與北斗結緣的種子在那時便已種下。

  『那些航天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對待工作真的是一絲不苟,這對我影響很深。』初到504所,謝軍便被所裡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航天人朴實嚴謹的工作作風所感染。

  那是一段至今令謝軍難以忘懷的日子。剛到504所時,謝軍被分到天線技術研究室。那時測試天線一定要爬到野外一個很高的測試塔架上。當時的謝軍並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癥,只覺得自己年輕,應該上塔架,但一爬到高高的測試塔架上他就不停地眩暈,渾身沒勁,室裡的老同志知道後就不再讓他上測試塔架,於是他就在地面上負責轉動轉臺上的天線,那時轉臺轉動天線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轉和測,烈日炎炎下他一蹲就是一下午。

  不久之後,謝軍接手了第一件產品的研制——同軸波導轉換,那時調節測試駐波的儀器設備非常簡陋,需要用手一點點墊模片,把模片墊得合適了指標纔會滿足要求,這是一項瑣碎而單調的工作,但謝軍認為,那段時光學到的知識十分紮實。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正是在504所那段歲月的歷練,讓謝軍養成了刻苦踏實的工作作風,也讓他堅定了要從老一輩航天人手中接過『接力棒』的決心。從504所最年輕的高工、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副所長,一路走來,十幾本工作筆記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謝軍參研10多顆衛星和飛船的工作體會。

  2003年的一通電話,改變了謝軍的人生軌跡。『當時的五院院長親自給我打電話,希望我可以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一職。』謝軍告訴記者,那時候北斗一號第三顆衛星已發射成功,雙星定位系統更加穩定。自己也覺得,需要有一支更加專業的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北斗工程下一步研制工作中去。

  征服挑戰解決困難很有趣

  2004年,謝軍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的崗位。崗位變了,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職務變了,肩負的使命更多了。『如何從關鍵設備研制單位的負責人向衛星總設計師過渡,這是一道十分棘手的難題。』謝軍坦言,擔任總師之初,許多知識都沒有掌握,諸多問題都不是很清楚。

  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是每一個航天人必備的精神品質。對衛星總體結構不了解,謝軍就親自去拜訪相關領域的老專家,直到把每個部件、每項產品、每個問題搞明白纔肯離去;對熱控分系統、電源分系統不了解,他就逐一去請教專業能力強的老師傅。

  『作為總師,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就是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謝軍回憶說,2013年北斗三號工程伊始,經各部門研究決定,在北斗三號衛星上使用國產化行波管放大器。該設備之前一直是引進國外技術,因此要嚴格把控首次實現國產化的產品指標。負責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單位攻堅克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研制出6臺設備。可是,謝軍在認真檢查這6臺產品之後卻作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質量未達標,全部重做。『當初作這個決定還是非常艱難的,這不僅意味著該單位要推倒重來,繼續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設計,甚至會導致整個工程大幅度延期。』謝軍表示,質量和進度就像天平的兩端,不能顧此失彼,總師最大的壓力便來自於如何保證在『零失誤』的前提下按時完成工程進度。

  當被問及是否覺得工作辛苦時,謝軍微微一笑說:『航天工作很吸引我,當你有了熱愛,所有征服挑戰、解決困難的過程都變得十分有趣。』

  奉獻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2004年,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工程正式立項,揭開了中國自主導航系統研制工作的嶄新一頁。彼時,困難重重、荊棘載途。從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確定到三種軌道、混合星座方案的設計;從攻克衛星上采用的新技術、新器件、新工藝到通過批量生產和密集發射保證衛星系統發揮其有效性……十餘載『造』星路上,謝軍和他的團隊始終都在逆流而上、乘風破浪!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有『導航衛星心髒』之稱的星載原子鍾就發揮著提供時間基准的作用。在北斗二號建設時,星載原子鍾成為繞不開的『攔路虎』。『航天產品的核心是質量過硬,性能穩定。』謝軍介紹說,研制出的第一臺原子鍾在工作時經常會出現突跳,精度很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他經常深入一線與大家一起分析原理、掌握一手材料;有的時候,他寧可36小時不合眼,也要堅持做完產品實驗,不會錯過一個疑點,不能放過一絲誤差。

  那幾年,謝軍總是頻繁往返於北京、西安、武漢、蘭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制單位掉以輕心、松懈生產,擔心有一款產品未達標准、出現問題。經過謝軍團隊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讓北斗用上了自主開發研制的原子鍾,其天穩定度達到10-14量級,授時精度50納秒,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衛星壽命是有限的,以北斗二號為例,很多示范項目還沒來得及應用,在軌衛星便已無法正常提供服務。所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必須迅速打入空間、快速完成組網,這對五院的批量化生產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此,五院引入流水線作業模式,就像生產車輛一樣,每一個作業點都有相應的生產工序。此外,科學的規劃管理也讓生產有條不紊。任務開始前,謝軍總會同生產單位做好溝通,並為每一類產品制定生產計劃。一旦輸入到達,隨時就能開展生產。例如在衛星熱管生產中,下午4點設計圖紙到廠,下午6點工藝圖紙就完成曬圖並下發到車間,當天晚上就開始正式生產,最終只用10天左右就完成了熱管產品制造,將生產周期縮短了一半以上。

  『2010年到2012年我們共發了14顆衛星,截至2020年,將會有30多顆北斗三號衛星閃耀太空。我們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馬拉松。』謝軍如此形容組批生產。

  在北斗研制工作中困難常有、挫折不斷。『好在有這樣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隊伍,讓每一道難題都迎刃而解,讓每一次險情都轉危為安。』謝軍認為,衛星研制是一項團隊工程,沒有個人英雄,航天事業的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工作久了,奉獻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覺得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是謝軍也是所有航天人內心最質朴的聲音。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