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全國技術能手』劉永剛:好工匠要有『釘釘子』的精神
2017-11-17 19:47:04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前語: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經濟網重慶11月17日訊(記者馬先震)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神舟七號成功飛天的那一刻,舉國歡騰!遠在祖國西南邊陲——北海出差的10名勞模在旅館裡看著直播,顯得尤為激動。他們一同走進夜色,就近找了家餐館舉杯為之慶祝,其間,有一位勞模難掩激動心情,還跟餐館裡其他的客人攀談,分享成功喜悅,說起神七上有他制造的零件,周圍的人還以為他在開玩笑。

  圖:劉永剛在萬噸水壓鍛壓機操作間

  這位勞模名叫劉永剛,是中鋁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壓機鍛壓工、模鍛高級技師。如今的他,已是能把大件毛坯鍛壓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的『全國技術能手』,經過他的手鍛壓的零件,不少用在了『上天入地下海』等大國重器上。

  劉永剛18歲參軍,當過炮兵,上過戰場。戰火的洗禮,讓他真切的感受到國家軍工裝備還存在差距。如今國家強大了,他說,在看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閱兵式直播時,看到國家尖端重型裝備從天安門前一排排經過,感到非常激動,因為上面有自己親手鍛造的零件,『國家在進步,我們也要有更大的進步,這樣纔能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

  正是懷有這樣的情結,多年來,劉永剛堅守在水壓一線,先後參與完成了5米級鍛環、『亞洲第一環』、C919大飛機新材料以及『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的生產試制任務,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和國家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挑戰鍛壓極限練就誤差2mm內絕技

  中鋁西南鋁鍛造廠,是一家60年代『大三線』建設期間建成的國家重點鍛造廠。建廠時條件非常艱苦,工廠是建在一片農田裡的,工人們『住的是乾打壘;喝的是稻田水』,『乾打壘』即用稻草和泥壘成的簡易住所。

  1984年,21歲的劉永剛轉業後被分配到中鋁西南鋁鍛造廠,當一名普通的水壓機鍛壓工人。

  剛進廠時,看到工人們在20多米高的水壓鍛壓機下,每天靠近400多度高溫模具和鋁錠『打交道』,滿臉油污,揮汗如雨,這讓當年只有一百零幾斤瘦弱的他,有些發懵。但工作間歇,聽到工人師傅談起,其生產的產品是為國防軍工服務時,這位普通的士兵,內心就決定留下來了,『一個國家的地位,如果沒有過硬的軍工裝備也不行,當個鍛造工也能做出自己的貢獻。』他說。

  圖:劉永剛在基層一線工作

  此後,劉永剛埋頭跟師傅學習鍛壓技術。每天,他比別人提前上班,先在腦子裡過一遍當天要解決的難題,並琢磨操作中要注意的環節;下班後,他又呆在車間做一天的總結,熟悉明天要鍛壓的產品參數、尺寸和厚度等,做到心中有數後,這纔回家。靠著這樣的堅持,劉永剛不但摸到了重型水壓機的『脾性』,還發現不少可以改進的環節。

  據了解,高溫合金鍛壓,誤差要求非常嚴格,多一分少一厘都不行,而且對產品變形程度有限定,必須達到工藝要求,這對鍛壓工是很大的考驗,可以說,一個個鍛壓難題的解決,就是對極限的不斷挑戰。

  之所以能夠圓滿完成任務,劉永剛說,因為這是國家使命,不容有任何差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必須克服,這是一種責任。其次,從進廠那時起,他就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別人認為乾不出來的,我非要乾出來』,這也是重要原因。

  為了拿捏准確的『火候』,劉永剛和技術人員一起分析研究,反復試驗,往往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一連持續數天。憑著這股對工藝優化、尺寸拿捏、操作精度三者完美結合的不懈追求,劉永剛對操作火候的把握日臻化境,並獨創出『卡環操作法』。他鍛壓出來的毛坯,產品合格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這是保守說法,實際上接近100%』。

  俗話說『藝癡者技必良』,如今面對2米長,1.5米寬,有著70多個按鈕,外加左右兩個顯示屏的操作臺,劉永剛閉著眼睛都知道各個按鈕的位置,他可以根據屏幕顯示的水壓機實時進度,迅速而准確地按下按鈕,不過20、30秒的時間,就能把鑄錠鍛壓成各種規格形狀的毛坯。

  實際上,操作臺上的按鈕,哪個先按,哪個後按,必須根據來料情況迅速判斷,晚一秒早一秒都不行,而這些直徑長達數米的毛坯,鍛壓精度要求非常高,誤差率要在10mm內,而劉永剛卻可以將每個毛坯誤差控制在2mm內,不能不令人驚嘆。

  近5年來,劉永剛在創新方面在行業實現了5項歷史性突破,優化生產操作60餘項;他還參與了40多項工藝革新和質量攻關項目,被采納的合理化建議30餘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劉永剛帶領以他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完成了國家級科研項目10米鍛環的預研階段任務,創造了世界紀錄,為國家未來重型載人航天任務提前做好了准備。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