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領航新征程】構築大水網 引水潤三晉——山西治水興水的全新實踐
2017-11-28 10:25:55 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作者:趙建軍 范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很少有哪一種資源像水一樣,對人類文明進程有如此重要的影響。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水,作為生態系統的控制要素,當屬重中之重。

  山西煤長水短。如何破解『水困局』,開創水生態、水文明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我省實施了大水網建設,開啟了治水興水新實踐,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水的和諧相處。

  經過6年多的奮戰,目前工程已進入決戰決勝階段,一張覆蓋山西全境的水網漸進織就。

  ——自西向東,黃河、汾河、沁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六大河流相互連通,多源互補。

  ——從南往北,黃河北乾流線和汾河涑水河線兩條縱向水道連通互濟,豐枯調劑。

  一條解渴山西的『生命線』建設大水網,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補齊缺水『短板』

  長期以來,山西飽受缺水之痛。

  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佔全國2.8萬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的0.4%,人均水資源量處於全國倒數第二位;較之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的是,水資源的嚴重分布不均,水少、水髒、水遠、水漏、水失等問題日益凸顯,水資源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

  缺水的另一面是,由於調蓄和引水工程缺失,長期以來,黃河沿岸的市縣一直面臨『守著黃河沒水吃』的窘況。

  沒水何談生存,又何談發展?治水興水,山西等不起、也慢不得。

  擺脫『水之困』,首策就是開源。『十一五』期間,按照『西引黃河,東搞攔蓄』的構想,舉全省之力啟動『興水戰略』。標志性工程35項應急水源的建成運行,有效提昇了我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水庫蓄水量達到20億立方米。

  從宏觀上看,全省境內地表水供需達到基本平衡,水問題已由『十一五』初期的地表水攔蓄不足,轉為水資源配置能力問題。

  構築『水支橕』,需要『水之策』。2010年,省委省政府組織19個調研組對水問題進行專題調研,編織『大水網』戰略成為了共識。2011年4月8日,我省全面啟動大水網工程,目的是增強水資源調控配置能力,從根本上補齊山西缺水的『短板』。

  大水網到底是一張什麼樣的『網』呢?

  『兩縱十橫,六河連通,覆蓋全省』是總體框架,通過670公裡隧洞、330公裡輸水管道,將省內六大河流及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庫連通,構建覆蓋全省六大盆地、11個中心城市、92個縣(市、區)的供水網絡。其中東山供水、中部引黃、辛安泉供水、小浪底引黃工程為四大骨乾重點工程;按照規劃,大水網建成後,全省總供水能力將達9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翻一番,地下水佔比將從2/3降到1/3,徹底扭轉我省不合理的用水結構。

  『大水網建設,是新時期山西治水興水的全新探索。』省水利廳廳長潘軍峰說,『建設大水網,可有效解決我省調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區,用水戶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資源分布與工農業生產、城市發展布局不相匹配的問題,在空間上滿足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實現了「遠水」解「近渴」,達到水資源最優全域化配置。』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看來,山西大水網建設走在了全國前頭,是全國水利工程的一大亮點。大水網的建成,不僅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輸水線,而且是踐行生態文明的發展線。一條攻堅克難的『調水線』挑戰勝以往,創新尋突破,確保工程早日建成

  對山西而言,大水網工程是個大手筆、大工程;而放眼全國,大水網工程是全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試點工程。

  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張建中說,大水網四大骨乾工程隧洞總長670公裡,超過此前全省公路、鐵路、水利隧洞長度總和,且近半數隧洞埋深在地面500米以下,地形和地質結構復雜多變,施工風險極高,涉及的許多軟科學與硬技術都是世界級的。

  沒有經驗可循,就自己探索;技術難題擋路,就一一攻克。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規律,然而我省地形是四周高、中間低,要得到黃河水的滋潤,必須提水二三百米,同時面臨揚程高、含沙量大、提水量大、取水口水位變幅大等技術難題,且國內外尚無可借鑒的類似工程實例,這些都對泵站設計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泵站被稱為整個工程的『龍頭』。省水利廳專門成立了重大技術問題課題攻關組,派出設計人員赴國外先進的調水工程學習考察,邀請國內外權威專家對關鍵技術問題進行諮詢、論證。中部引黃和小浪底引黃工程泵站建設中首次在國內引進了美國及德國的先進理念,采用一泵多級葉輪代替傳統的多個級站提水模式,既實現一次提水到頂的目標,又大幅度降低了泵站廠房的造價。

  挑戰勝以往,創新尋突破。

  隧洞之長,是大水網工程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難點。由於重點工程近半數隧洞埋深在地面500米以下,部分隧洞需穿越煤層及泉域保護區等特殊地質結構區域,工程施工存在瓦斯、地下水多、岩爆等安全風險,常規武器、常規戰術已經應對乏力,必須大膽創新。

  以中部引黃工程為例,輸水隧洞長383公裡,平均埋深300多米、最大埋深近700米,不僅要穿越遍布的煤層、采空區和斷裂帶等,還要穿越黑茶山、賀家山兩個自然保護區,穿越天橋泉、柳林泉、郭莊泉三個泉域保護區,工程規模大,施工地質條件復雜,在我省水利建設史上是少有的。中部引黃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張成軍介紹,為保證進度與質量,隧洞施工中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雙護盾TBM,能實現掘進、渣土運輸、吹填豆礫石、二次注漿等『一條龍』工廠化施工,還曾創造單月突破700米佳績。

  安全和質量是一切工程項目的生命線。省水利廳創新招投標制度,吸引30多支具有一級資質的優秀施工隊伍參與大水網建設;制定出臺28項大水網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將工程建設任務逐項細化。針對隧洞工程施工,建設管理單位篩選36個安全風險點,層層管控,不留死角,保證數千名隧洞施工人員安全。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領航新征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