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十大考古發現文物現多處『傷痕』 山西博物院回應
2017-11-20 09:10: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屈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國寶級文物被曝現多處『傷痕』

  近日,曾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虞弘墓的石槨結束了國內外多地的巡展,在山西博物院首度亮相展出。但一天之後,有細心的文物愛好者在參觀時發現,虞弘墓石槨的幾塊石板的邊緣處有明顯的傷痕,疑似新近磕碰形成的,並就此事在微博發帖質疑。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網友發現的部分傷痕並未出現在2014年發布的石槨照片中。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在山西博物院官微上發文稱,他了解到了網友反映隋代虞弘墓石槨部分石板邊緣發生損傷的問題。據他介紹,損傷的原因是由於石槨長時間頻繁展出,世界各地氣候和工作環境各異,加之在文物包裝和搬運過程中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導致石槨部分槨板的邊緣出現多次損傷。山西博物院發展部梁主任告訴北青報記者,部分傷痕系2008年石槨調入博物院前產生的,目前博物院正聯合文物專家討論石槨的維護方案。

  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文物被『磕傷』?

  1999年,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出土了一處隋代古墓,墓內的發現震驚了眾多歷史學家。根據墓志銘,墓主人虞弘的祖先來自今天的中亞地區,是『胡人』,但虞弘在北齊和後來的隋朝成為中國的武官,最終擔任了太原地區的高級軍事將領。這一發現成為了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實物證據。虞弘墓出土不久,便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然而有文物愛好者16日稱,這樣珍貴的漢白玉石槨,上面似乎有很多新近產生的『磕傷痕跡』。這位文物愛好者告訴北青報記者,他16日到山西博物院參觀,發現石槨的部分石板邊緣有多處很新的『凹痕』,顏色很白,與其餘風化發黃的石板表層格格不入。有網友擔心,這些『傷痕』會不會是外出展覽時在運輸過程中『磕傷』的。

  系首次在山西博物院亮相

  此前,虞弘墓石槨2014年曾被送到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北青報記者對比了當時國博出版的文物畫冊和此次文物愛好者拍攝的照片,發現部分『傷痕』在當時已經存在,比如在圖冊中一塊繪有供養畫面的石槨壁右側邊緣上,可以看到明顯的白色『傷痕』,這些痕跡與這次文物愛好者發現的『傷痕』一致。

  但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文物愛好者提供的照片中,石槨正面底層石板左下方的『傷痕』,在2014年國博出版的畫冊中並未出現。

  此外,有文物愛好者給北青報記者提供了《文物》雜志2001年發布的《虞弘墓清理簡報》的照片,其中包含了前述繪有供養畫面的石槨壁,從照片上看,其右側邊緣沒有明顯的『傷痕』。

  山西博物院官微15日發微博稱:『近日,虞弘墓石槨結束國內外多地的巡展,在我館3層民族熔爐展廳正式展出啦!這是我館自2005年開館以來,石槨首次亮相哦。』一位太原文物愛好者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前擺在山西博物院的展廳裡的,一直都是用印刷的紙板組合成的石槨仿制品。』

  18日,有網友前往山西博物院存放虞弘墓石槨的展廳時發現,該展廳被關閉,處於封閉維護狀態。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