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學思踐悟|十九大】透過『天眼』 看見『中國智造』更好的未來
2017-11-24 16:06:55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盛玉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外青年學者參觀天文體驗館

  古有愛國詩人屈原對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現象進行發問,寫就《天問》這部充滿探索精神的經典長詩;今有以南仁東為代表的科學家不懈奮斗,歷經二十餘載鑄成『天眼』這架直徑500米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從古至今,中國人探索宇宙的熱情從未消退,中國人一直在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精神的激勵下奮力前行。

  2017年11月23日,筆者作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中的一員,有幸來到位於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的『天眼』所在地,親眼目睹了這架有著『大國重器』、『蒼穹之眼』之稱的射電望遠鏡。在群山環繞中,它靜靜地躺在窪坑中間,周圍六座饋源塔用六根軟索系起一個約30噸重、號稱『天眼之眼』的饋源倉,接收遠至137億光年的宇宙信號,觀測脈衝星、暗物質、黑洞甚至星外文明等。

  筆者難以形容爬上700多級臺階後第一眼看到『天眼』的感覺,只覺得在這片永久『靜默區』內,天、地、人似乎融為一體,閉上眼仿佛能感受到來自宇宙深處的脈動。那一刻,內心被激動、振奮、自豪等各種復雜的情感充滿,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創新的動力,深為中國人驕傲!

  這樣的驕傲是有足夠理由的。要知道,中國在射電天文學方面原本是一窮二白,甚至遭到西方的嘲笑。然而,最近五年,中國的科技成果呈現後來居上的趕超態勢,特別是2016年9月『天眼』啟用後,中國人在尖端領域就再也不是『吃瓜群眾』了。『天然喀斯特窪地』、『反射面技術』、『輕型饋源支橕』這三大自主創新,使得『天眼』至少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也使得中國成為地球上看得最遠的地方!

  其實,令國人驕傲的『大國重器』何止是『天眼』。黨的十八大以來,『天宮』昇空、『蛟龍』深潛、『墨子』上天、『悟空』發射、大飛機首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在尖端領域,已從過去的跟蹤研究,發展到與世界科技前沿並行發展,部分新興領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展現出『中國智造』越來越大的魅力。

  應該說,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與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創新的重視以及給予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據統計,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一詞出現超過千次,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沈的民族稟賦』,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再到『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習總書記對『創新』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報告中10餘次提到『科技』、50餘次強調『創新』,並且提出到2035年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無疑為未來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了方向,為更多創新成果的湧現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橕。

  期待新時代的中國在實現新目標的征程中,不斷用創新精神來攻堅克難,打造更多像『天眼』這樣的『中國智造』名片,讓世界感受科技之美,共享更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