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生活消費
搜 索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2017-11-21 18:04: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題: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桑彤、吳雨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臺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懮。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打破剛性兌付,還能有穩穩的收益嗎?

  提了多年的『打破剛性兌付』,這一次監管動真格的了。指導意見強調,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凡是剛兌的金融機構將予以嚴懲。

  打破剛性兌付,對投資者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否還能有穩穩的收益?其實,剛性兌付在證券、基金領域早已被打破,此次監管新規對一直存在『隱性剛兌』的銀行理財影響較大。

  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國泰君安分析師王劍指出,這意味著銀行將逐步取消保本理財產品,而是以發行大額存單和結構化存款來替代。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保守的投資者是衝著剛性兌付購買銀行理財的話,那麼今後可能要選擇存款、貨幣基金、國債等相對低風險的投資方向了。

  不過,普通投資者對打破剛性兌付也不用過於緊張。『監管的目的是建立打破剛性兌付的制度性安排,這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或違約率的上昇,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仍是一種低風險、收益率適中的產品。』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東表示,新規推動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轉變,已經習慣穩定預期收益的投資者也要轉變思維方式,要關注淨值變化和收益率波動,這對投資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資限制增多,理財收益會下降嗎?

  除了能不能『穩賺不賠』,很多投資者還關心『能賺多少』。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投資人的理財收益會下降嗎?

  專家表示,新規對資管產品的投資端進行了嚴格規定,包括資金池運作、期限錯配、可投資范圍等,投資端收益的下降或將傳導給投資者。

  針對一直廣受詬病的利用資金池『以短投長』的問題,此次指導意見也作出了嚴格規范,以後每只資產管理產品要做到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業務。

  『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是因為期限錯配,用短期理財投資了長期的非標准化債權資產。但按照新規,不能期限錯配投非標,比如三個月的理財只能投資三個月期限的資產,收益率不排除會出現下降。』王劍指出。

  曾剛預計,短期內理財市場可能出現增幅、收益率都下降的情況。

  『資管產品投資非標的要求提高,會使得資管產品投資非標減少,但通過資產管理人精心的管理,可以為投資人提供風險波動較小、收益較高的投資產品。』潘東說。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麼?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懮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杆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