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世界看中國
搜 索
日媒稱中國人爆買理財產品:恐成"影子銀行"加劇金融風險
2017-04-18 09:54:19 來源:參考消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參考消息網4月18日報道 日媒稱,走在中國的街頭,肯定會看到理財產品的廣告。在日本的證券公司櫃臺等處也能看到投資信托的海報。相比起來,中國的廣告多為手寫,預期收益率非常誘人。『1個月、收益率4.27%、低風險』,『投資期限120天、收益率4.9%、高端客戶專享』,這些類型的理財產品很受歡迎。

  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17日報道,理財產品類似於在銀行銷售的投資信托。有時指的是面向個人的投資商品整體,為加以區別,很多時候被稱為『銀行理財』。

  據調查公司普益標准統計,截至2016年9月底,中國的理財產品金額達到27萬億元,是日本投資信托市場的4倍。此外,面向富裕階層的信托產品達到18萬億元,主要由證券公司銷售的基金達到26萬億元。在爆買的同時,中國人在資產管理上並不偷懶。

  在理財產品金額不斷增加的背後存在巧妙的營銷。銀行的1年定期基准利率僅為1.5%。阿裡巴巴的『餘額寶』達到3.8%左右。投資期限為1年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約4?5%。此外,有的理財產品還可以配合企業的財務結算期,有大型銀行稱『也會有專門針對企業的產品』。

  投資期限為十多年的保險的預定收益率為6%左右。如果是P2P網貸平臺,收益率可達8?12%,但風險較大。報道稱,中國股市不知何時會發生震蕩,房地產價格過高可望不可即。由於期限、風險和投資額的不同,各種理財產品形成了共存。

  從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來看,投向債券、短期金融產品和現金存款佔3/4。那麼,這麼做有沒有問題呢?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為提高收益率,有時會通過回購交易提高杠杆率。此外,銀行有時將通過理財產品籌集的資金借給信用等級低的企業。『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這一真相不明的投資對象佔到理財產品總資產的16%(約4.33萬億元)。

  如果銀行不願看到不良貸款增加,將劣質融資歸入理財產品,這實際上就成了影子銀行。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存在陰影,這一點不分中外。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