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供給咋增加?
市場與政府合力拓展供給面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這一說法從供應體系、保障體系、租賃市場三個方面對住房制度進行了完整表述,使『住有所居』有了更加明確的實現路徑。
那麼,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該如何實現呢?
一來,要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
劉洪玉認為,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要有助於促使住房回歸居住屬性,為每一類人群都提供一個可以預期的獲取住房的渠道,而且這些渠道應當是『可進入、可選擇、可支付、可持續』的:『可進入』就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找到相應的獲取住房渠道;『可選擇』就是有可供其選擇的住房供應;『可支付』就是經濟上可承受;『可持續』就是渠道可以長期開放運行。『有了穩定的渠道和制度,大家纔會有穩定的預期,也有助於住房市場穩定。』
以市場為主,則指要更多借助企業、資本的力量來做大做優供給。比如住建部等部門就提出,人口淨流入的大中城市要支持相關國有企業轉型為住房租賃企業。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認為,此舉一方面可讓國企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穩定市場租金,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國企盤活閑置和低效的廠房和商辦用房,為市場增加租賃房源。
二來,則要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有6000多萬居民通過棚戶區改造住上了樓房,還有1900多萬住房困難群眾住進了公租房。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張泓銘認為,今後政府手中要保持適當多的房源,並更多發展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同時,通過制度設計和創新,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政府的保障工作。
保房還得保地。今年4月,住建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通知,要求部分熱點城市要增加住宅用地特別是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今年以來,北京明確,未來5年全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年均1200公頃,以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上海、杭州等地也已紛紛推出『只租不售』的地塊。專家認為,住宅用地供應力度的持續加大,將有助於穩定預期、促進市場健康平穩發展。(記者劉志強)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