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福建二孩率迅速攀昇 家長講述:是甜蜜還是負擔?
2017-11-07 10:21:31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孕前評估孕中檢查確保母嬰健康平安

  『許多人認為,自己已經生過一孩,再生二孩應該沒有問題,也有人希望通過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圓二孩夢。』一位醫生告訴記者。

  產前診斷中心何德欽主任醫師說,懷孕時年齡太大,體內生殖細胞老化,加上環境等外界因素影響,很容易造成生殖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不分裂,導致胎兒染色體異常。此外,有的女性頭胎是剖腹產,如果子宮疤痕愈合不好,再懷孕就可能出現子宮破裂、胎盤種植在疤痕上等可能引發子宮大出血的凶險情況,嚴重者可能需要引產。

  『輔助生殖技術也絕非萬能。』省婦幼保健院輔助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康躍凡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試管嬰兒技術的平均妊娠率為40%,該中心是我省最早開展這項技術的機構,成功妊娠率穩定在50%左右。40歲以上女性接受試管嬰兒技術的成功妊娠率僅為10%~20%。

  『但是,常有中年諮詢者說「我的月經還沒停」「我的月經剛停2年」,以為再生育不是難事。實際上,她們中的多數人卵巢儲備功能已經耗盡,除非向第三方借卵,否則沒有機會再懷孕。』康醫生說。

  醫生提醒,生二孩,懷孕一定要趁早。『有的人想著照顧大孩到中考後再懷孕,拖了幾年,現在已經懷不上了。對於年紀大的女士來說,差半年甚至一個月,卵巢儲備功能都可能差很多。』何醫生說。

  康醫生說,女性一生的卵泡數量在她們還在母體內時已經固定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越多,卵泡質量將越來越差。但是,許多生育正當年的『80後』『90後』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忙於事業或還沒玩夠,並不急於生二孩。

  何醫生建議,高齡孕婦或有生殖道分娩史、剖宮產史、多次人流史的人士,生殖風險高於一般人,孕前3個月到6個月最好做全身及生殖道的孕前檢查;女性年齡超過35歲,孕前要先到醫院專科評估卵巢生殖能力,在孕早期做胎兒染色體檢查;有流產等不良生育史或不良環境接觸史的,夫妻雙方孕前要一起做各自的染色體檢查;有剖腹產史,要評估子宮疤痕質量;有糖尿病、高血壓、甲亢等疾病的女性,孕前要結合內科方面諮詢;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適當運動以控制體重。

  省婦幼保健院圍產保健科副主任醫師林娟提醒,女性懷二胎之前,要先做好家庭計劃,包括身體准備和家庭成員心理准備,把孕期和產後的生活規劃好,客觀、科學地面對孕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積極與醫務人員配合、溝通和交流,尤其是『70後』女性。

  面對『失獨風險』

  心理疏導或許要跟上

  讓醫生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失獨』家庭的諮詢者,其中不乏『60後』的身影。『很想幫他們,但是愛莫能助。』康醫生說,去年來了一名54歲的婦女,希望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她已經成年的孩子因意外去世,極盼再生一個孩子,走出懮傷,重新生活,然而她已不再有卵子讓醫生『入手』。

  何醫生見過一些能如願再孕的『失獨人士』。『感覺她們還是不開心,即便懷上二孩,也總會想起之前的孩子』。醫生們欣慰地表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未來能大大降低人們的『失獨風險』。

  但是,從醫務人員或社會志願者的層面,醫生們希望未來能有專門機構,為無法再孕乃至在孕期遇到各種問題的『大齡母親』們提供更多人文關懷,比如心理疏導、言語寬慰或經驗提醒等,這種需求目前已經呈現上昇趨勢。『有些人到門診掛號,純粹是為了找醫生傾訴。』何醫生說,這部分人中還包括由於經濟收入不高、家中大孩強烈反對等外因,很想要二孩卻不敢要的人士。

  『許多人家裡大孩無人看管,經常看到一些孕婦帶著大孩來產檢,碰到一些突發狀況,孕婦分身乏術。』林娟醫生說,一名懷二胎的准媽媽產前查出胎兒可能宮內窘迫,需要立即住院,這名孕婦卻說『我的大孩還在學校門口等我去接呢』,一時找不到其他人照顧孩子,孕婦很是著急。還有一些高齡孕婦,孕前不檢查,產檢時纔發現患嚴重的糖尿病合並妊娠,導致妊娠風險增加。她們都需要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更多關注和關愛。

  相關鏈接

  完善配套措施迎接『二孩時代』

  大多數家庭對全面二孩政策持歡迎態度。

  據福建省衛生計生委今年7月公布的生育意願抽樣調查,我省一孩家庭的理想子女數平均為1.84個。其中,選擇『兩個孩子』的家庭佔81.96%,選擇『一個孩子』的家庭佔15.45%,選擇『三個孩子及以上』的家庭佔1.53%,選擇『不要孩子』的家庭佔1.06%。

  有專家分析,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中國不久將迎來第四次嬰兒潮,這給社會服務業帶來了發展的新契機。

  近兩年,我省相繼成立家庭服務業協會托管專委會、母嬰護理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規范相關市場,為家長育兒提供各種便利。

  目前,各地政府主要從生育保險、產假、醫療衛生等方面提供更為方便的條件。

  有關專家期待,未來政府效仿外國先進經驗,在教育、養護、產後就業等方面為二孩家長提供更多保障。

  記者萬小英朱丹華通訊員林浩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