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學生選科先考慮前途還是興趣?有香港教育界人士表示,香港學生多數吃『常餐』,埋沒了資優學生潛能;香港學友社稱,學生以『飯碗』為選科目標,因此出現『狀元多選醫』的情況。
對於不少『狀元選修醫科』這一現象,香港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乾事吳寶城分析,主因是醫生薪酬佳,又可從幫助病人取得工作滿足感,而社會地位較高,有一定優越感。
他又稱,除醫生外,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傾向選擇藥劑、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等,具有職業導向的學科,畢業後就業及薪酬皆有保障。他又說,香港不少尖子理科成績甚佳,但絕少會一心一意從事科研工作。
先後在澳洲和香港考試機構從事研究的羅慶琮指出,現時學校課程比較緊張,為了統一教學,所有學生都吃『常餐』,而沒有『特餐』,加上評估方法單靠紙、筆,難以評估學生創意,結果最受影響是最有能力、潛能較高的學生,令他們變得平庸。最終,這類型的學生從事一般工作、執行一般事務可駕輕就熟,但則難有領袖人纔,難以『行行出狀元』。
社會方面,羅慶琮說,香港著重成績、出路,成績好的學生也是朝讀醫或掙錢多的行業發展,極少學生從事科研、物理等方面。相反,在英、美院校中,給予有特長的學生發揮其潛能。而且香港行業中過去數十年地產、金融等大行其道,以致學生也一窩蜂擁至,他期望社會行業未來更加多元化,可擴展對青少年的良性影響。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