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高樓背後有"高人"
2017-10-30 18:05:25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陸建新,男,漢族,1964年7月份生,中共黨員,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參加工作的35年間,他參與建設的工程總高度達3500餘米,主持承建了國內已封頂的7座100層以上鋼結構摩天大樓中的4座。他也見證了中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再到國際領先的全過程。

  陸建新數十年孜孜不倦地鑽研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方法,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項。2015年,陸建新被中宣部、國務院國資委授予『國企敬業好員工』榮譽稱號。2016年先後榮獲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廣東好人』『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2017年,陸建新榮獲『央企楷模』榮譽稱號。

  深圳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二期……到過這些城市的人都知道這些刷新『城市高度』的地標性建築,但他們或許不知道這些高樓背後的建設者們是誰。

  今年秋天的一個午後,在一期項目建成後淨展覽面積國內第一、整體建成後規模全球第一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施工現場,記者見到了諸多突破城市天際建築背後的一位『高人』——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陸建新。

  眼前的陸建新,戴著一副眼鏡,身材中等偏瘦,看上去多少有些文弱書生的模樣。近10年來,由他主持參建的400米以上高樓就有4座,這是讓無數項目建設者望塵莫及的數字。由他率團隊參建的多座地標性建築,不僅創造了世界高層建築施工的最快紀錄,而且實現了許多重大建築技術創新。這樣的成就讓陸建新成為我國超高層建築鋼結構施工的集大成者,也成為大國工匠的代表人物。

  發憤鑽研攻堅克難

  3500米!這是陸建新在全國主持或參與建設的建築鋼結構施工項目的高度總和。這一數字的起點是35年前,1982年,陸建新進入中建三局一公司從事建築施工測量工作,測量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可他一乾就是14年。同一崗位的堅守為陸建新日後的創新超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陸建新逐漸成長為項目總工、項目經理,成為世界一流的鋼結構施工技術專家。

  1994年,陸建新擔任深圳地王大廈鋼結構項目的測量負責人,這座高384米的大樓是當時亞洲的第一高樓。施工測量是超高層鋼結構建築安全穩定的基礎環節。當時,國內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經過反復鑽研,陸建新摸索出一個辦法:采用傳統的經緯儀垂直度觀測與激光垂直投點量距兩種測量方法,建立雙觀察復核系統。采用這一測量技術,控制鋼柱總垂偏內傾為25毫米,外傾17毫米,僅為美國鋼結構AISC標准允許偏差的1/3,創造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測量的世界奇跡。

  長期奮戰在施工一線,陸建新攻克的施工難題很多。陸建新遇到的職業生涯『最嚴峻』一次挑戰,則是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用陸建新的話說,『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幾個技術難題猶如幾座「大山」一樣讓我非常難受』。

  通常,一般項目的塔吊都裝在大樓中心的核心筒內,這樣塔吊容易固定,但不足之處是最多只能裝3臺塔吊。當時該項目業主希望縮短工期,塔吊數目要求增加到4臺。陸建新反復斟酌後決定將塔吊布置安裝到核心筒的外牆。這一做法當時在國內外建築界還沒有先例。4臺塔吊每臺自重達450噸,工作時經常要吊起100噸左右的鋼構件。這些龐然大物如何像壁虎攀爬一樣固定在外牆面是擺在陸建新團隊面前的最大難題。歷時兩個月技術攻關,陸建新帶領團隊反復模擬驗算、論證及圖紙深化,終於研發設計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橕系統。

  但是,支承架安裝後,陸建新卻發現部分節點板偏薄,且銷軸直徑偏小導致配套孔隙偏大,造成節點連接板安裝歪斜,與連接的杆件非同軸傳力,支承架存在發生傾翻安全事故的風險。當時,距塔吊首次爬昇時間已經不多,如果不能盡快完成爬昇,將影響整個工程的施工進度。

  為解決這個問題,陸建新整整一個月沒有睡好覺。最終,在對照所拍的大量現場照片以及與項目技術人員不斷商討對策後,陸建新親自參與修改了銷軸設計圖紙,並奔赴銷軸制造廠家監制出新的部件,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沒想到,支承架安裝問題剛解決,拆卸周轉太慢的難題又來了。陸建新憑借幾十年的施工經驗,找出了一個既可提前完成拆卸,又能節省塔吊使用臺班的辦法:采用特制索具代替塔吊拆卸支承架,且在拆卸後,支承架不再堆放至地面,而是由索具懸掛在半空。這樣一來,塔吊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日常吊裝,既能提高塔吊利用率,又可以緩解城市建築紅線內用地緊張的問題。

  經過實踐證明,每次支承架周轉拆卸可以節省3天至4天的時間,整個工程累計減少1100多個塔吊使用臺班,縮短工期96天,節約地面堆場面積600平方米。後經估算,僅這一項技術革新就創造了7680萬元的工期效益。

  2014年1月份,該技術經業內7位知名專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上,他還帶領團隊創造了『國內第一立焊』『國內第一仰焊』『國內第一厚焊』等施工技術新紀錄。

  注重細節身體力行

  在接受記者采訪過程中,陸建新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的工作非常普通,和那些不惜犧牲生命去奉獻的人相比,我做的工作不值一提』。正是這樣虛懷若谷的工作態度,正是35年施工一線的長期堅守,讓當年那個只有18歲的測量員成長為施工經驗最為豐富的世界頂級鋼結構超高層技術專家。

  細節決定成敗。陸建新做到了幾十年裡堅持身體力行。作為項目負責人,陸建新幾乎每天都要到工地現場巡查,將當天要解決的問題逐一落實解決。陸建新還有個習慣,就是隨身攜帶兩個小本子,上面分別記錄著當天要處理的重要事項和各項費用支出。

  曾有個別員工不太理解,賬務明細是以公司財務賬目為准,項目經理有必要記這些嗎?在陸建新看來,不同階段的項目付款多少?其中勞務費、塔吊支橕制作費、探傷、工資、辦公費、機械費又分別是多少?作為項目經理要做到心中有數。『成本測算和實際開支要經常分析對比,這是項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內容之一。』陸建新說。

  作為項目負責人,陸建新在管理上以嚴謹和精細著稱。2009年8月份,深圳京基100項目一臺塔吊油缸損壞,境外供應商告知:購買新油缸需要4個月纔能交貨,運回澳大利亞修理也需要3個月。但按照項目合同規定,業主要求每月塔吊因故障停修的時間累計不得超過72小時,否則每超過一天就要罰款3萬元。

  時間不等人。買不得修不得,陸建新想出的對策是『換』——使用同型號塔吊的廣州西塔項目正進入收尾階段,最好能馬上借用他們的油缸。陸建新馬上奔赴廣州,經過一天緊張施工,第二天傍晚6時,油缸從400多米的高空卸下來,立即裝車運回深圳。第三天清晨6時,油缸安裝就位,施工恢復正常。

  陸建新的身上繼承著中國老一代建設者兢兢業業的優良作風,又煥發著新時期建設者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活力。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不管自身工作多繁忙,不管面臨的任務多艱巨,心裡始終有一把高精度的『尺子』,耐心細致地推敲一個個細節,事無巨細地琢磨一個個變數,用別人難以理解的『嚴謹』與『苛刻』,投入與工程有關的每件事。

  勤鑽苦學補充能量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陸建新看來,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是城市凝固的藝術品。建設者自身的知識和技術是決定『藝術品』價值高低的關鍵。

  多年來,陸建新保持著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讀書充電的習慣。陸建新稱《施工技術》和《鋼結構》這兩本行業權威雜志是他的良師益友。多年來,陸建新先後在這兩本雜志發表論文數十篇,從別人身上學知識的同時也分享著他的經驗和成果。

  除了愛讀書外,陸建新也喜歡鑽研技術問題。行業內各種新的施工機械,陸建新都喜歡上手琢磨並率先掌握新設備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鋼結構施工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種設備,我都弄得比較清楚。如今工地上絕大多數設備我也都能熟練操作。』陸建新自信地說。

  為了跟上技術革新的腳步,陸建新還自學了計算機,掌握了CAD等專業軟件。2000年,在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航站樓項目中,他就曾巧用計算機三維模型准確核對了測量班手工計算的定位放樣數據。

  在追求技術『高度』的同時,陸建新也在不斷追求管理上的『高度』。2008年的一天,陸建新向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毛遂自薦,提出想當京基100項目經理。這讓王宏既意外又高興。『陸建新從來不向領導提要求,這次主動請纓說明他想挑戰自己,想做事、敢擔當。』王宏說,要當好京基100的項目經理不那麼容易,公司正需要他這樣的人去挑大梁。

  經過公司研究決定,陸建新被任命為京基100項目經理。2年多後,大樓落成,陸建新交上了一份優秀答卷,個人管理水平也上了新臺階,成為中建鋼構三位金牌項目經理之一。

  35年來,陸建新和同事們一起先後建起了44座重要建築,其中20座屬於國內知名的城市性地標:中國第一幢超高層大廈——深圳國貿大廈;中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大廈——深圳發展中心;時年中國第一摩天大樓、亞洲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大廈;時年北京第一高樓——北京銀泰中心;時年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時年華南地區第一高樓——廣州國際金融中心;時年華南地區第一高樓——深圳京基100……

  憑借著勤思考、善鑽研的實乾精神,陸建新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項;他主持和參與的施工技術,經業內專家鑒定為國際領先的有6項、國際先進3項;取得國家級工法1項、省部級工法3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取得QC成果國家級2項、省部級5項。

  既吃得了苦埋頭去乾,也靜得下心鑽研學習。在中建鋼構流傳著這樣一句對他的評價:『以創新精神為筆,以高超技術為刀,雕塑出敬業之魂,令人欽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楊陽騰)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