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知名『牛校』校長:『搶跑』在浪費中國孩子的時間
2017-10-30 11:18: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搶跑』在浪費中國孩子的時間

  今年8月至11月,包括上海包玉剛學校、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平和雙語實驗學校、上海實驗學校等10所滬上知名『牛校』校長集聚在上海青年乾部管理學院,每隔一個周日與上海家長面對面對話,告訴家長『如何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

  名校長公益大講堂活動由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少先隊上海市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講座圍繞孩子、家長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組織教育中的焦點問題,解惑釋疑,為青年家長提供專業、權威的教育方法。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名校長們已經進行的5場講座下來,場場報名人數爆滿,座無虛席。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名校校長都在提醒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寶貴時間浪費在『搶跑』上。

  而在上海一家教育類公眾號最近一次的調查中,1280名家長中的98%都在『搶跑』,55.5%的家長把『幼昇小』准備期提前至幼兒園中班。

  邏輯思維到底要不要抓?

  這個季節,正是『幼昇小』准備的旺季。上海很多公辦小學大班甚至中班的家長,或將孩子轉學到國際學校,或把孩子送到了『不論學費、名額主要靠搶』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培訓的一個重頭戲,就是邏輯思維。

  實際上,這種趨勢早在2010年時就已風頭強勁。一位教育機構的創始人當時以同濟大學研究生的身份租了一間房,開始『補課』生涯。當時,他的『小昇初』數學受到追捧,15名『首批用戶』中,有一名學生每天要從寶山用兩個小時趕到浦東上他的課,『晚6點半到8點半,我再拖堂半小時,他回家已經晚上11點了。』這名學生後來考上了上海著名的上外附中,今年正在備考麻省理工。

  這是教育培訓機構給出的『說服力』。去年,上海一所全市招生的小學『牛校』錄取率大約只有3%。說起『搶跑』,家長們總會反問:『不搶跑行麼?』

  而另一面,上海『牛校』、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卻給家長們帶來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在學校裡從小學開始一貫表現平平、從不『搶跑』、從不補習的男孩,考上了哈佛大學。

  『語數外物理化學,各科成績都很一般,領導力之類的也沒多突出。一直慢悠悠、慢悠悠地成長。』張人利說,這個男孩從沒學過奧數,但初二開始,突然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天天在家沒事就刷數學題,不做題就難受。他媽媽被嚇壞了,來找老師,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到了初三畢業,男孩參加全國高三年級的數學競賽,得了全國二等獎。『孩子的興趣是第一位的,在不對的時間「搶跑」其實是在浪費他的時間。』張人利說,靜教院附校去年約有150多名學生參加中考,其中近20人被復旦附中、交大附中錄取,『我們是公辦學校,從來不超綱學習,也沒有奧數補習,我覺得沒有必要』。

  前兩天,張人利和那個哈佛男孩聊了一次天,半句話都沒談學習。男孩告訴他,自己要在美國爭取『中國人的話語權』,『我覺得這樣很好,這就是他的志向』。

  一年級孩子不會跳繩分不清左右很正常

  張人利的底氣,來自『科學』。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科學育人』,『人在什麼時間,學習什麼學科,是有規律可循的。搶跑了,也是白搭』。

  以『有理數』的學習為例,上海曾進行過兩輪課改。第一輪,把『有理數』放在小學階段學習,大約需要60個課時;第二輪,『有理數』被放在了中學階段,僅花費20個課時。『既然中學階段到了這個認知時間了,就該抓緊學,放在中學更合適。』張人利其實非常認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說法,但他告訴記者,『起跑線』不是通常家長認為的『越早越好』,而應該是『越合適越好』。

  『有的老師讓幼兒園小孩跳繩。我告訴你,不用學了,這麼點大的孩子,學幾個月都不會,沒到這個年齡。過兩年不用教,自然會了。』張人利舉例,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就分清『左右』,『很難,二年級時能搞清楚就很不錯了』。

  在靜教院附校,教學總是有『自己的節奏』。『小學數學慢慢學,讓別人「搶跑」去。』張人利對本校的教學方法很篤定,『有些知識點,一年級要花5堂課來學,我們到了二年級再學,一堂課解決問題。不是更好?』

  靜安區一中心小學校長張敏在校園內部做了一項針對『孩子如何成長更好』的調查,並錄制了視頻。視頻中,學校老師在不通知家長的情況下,單獨采訪了學生。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要求是『不想讓爸爸媽媽給我報那麼多培訓班』『希望媽媽對我不要那麼凶』。

  有意思的是,在單獨針對家長的采訪中,不少家長很『得意』——『我給孩子報了6天的培訓班』『我對孩子溫文爾雅』。老師們向校長張敏反映,家長們對孩子的客觀認識不夠,期望值很高,拔苗助長現象較多,『人家報了6個培訓班,我至少報5個,報少了,孩子學得就少,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實際上,張敏認為,很多孩子已經在知識之外的其他方面,輸在了起跑線上。比如,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今年7月,靜安一中心小學組織四五年級孩子到日本與友好學校進行交流。6名老師帶30多個孩子,行程5天。回來後,老師們向校長吐槽:『太辛苦了。』5天裡,老師們無時無刻不在找東西,有的孩子東西落下了,有的孩子護照不見了,還有的孩子興衝衝去買禮物,買完以後禮物變成了『失物』,老師撿了回來,至今還保存在老師那裡。『自己管好自己的能力很弱,家長要反思,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的家庭教育,有沒有關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張敏說。

  家庭教育遠不止是『旅游陪伴』

  靜安一中心小學總結了當今家長的現狀是——知識和學理水平明顯提昇;不再僅關注學習,更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維權意識強;散養式家庭和狼爸、虎媽家庭並存,個體差異大。

  此前,上海一個只有一兩萬粉絲的公眾號發布了一篇白領家長辭職一年帶孩子周游世界的文章,收獲上百萬點擊。帶孩子周游世界的育兒經如今在不少家長心中很有市場。

  但靜安一中心小學的老師們發現,那些高學歷、高職位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投入極大,除了不惜成本地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逢年過節還要帶孩子到各地旅游、吃喝玩樂,『家長覺得陪伴孩子就是帶孩子旅游,帶他們吃和玩』。但實際上,張敏說,很多孩子的學習、生活都由老人和保姆完成,真正關心孩子、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家長並不多。

  上海的包玉剛學校是一所私立名校,校長吳子健告訴記者,對孩子而言,品格比學習成績更重要,『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要給他發現自己能力的空間』。

  在名校長公益大講堂上,吳子健分享了一個校園小故事。

  有一次,保潔人員打掃衛生時發現一年級的衛生間裡有聲音,一個孩子正在搗鼓水箱。學生解釋這麼做是為了『研究水箱抽水的秘密』。

  除了拆水箱,孩子在家裡也喜歡拆父親的手表。在與家長溝通後,老師肯定了孩子善於動手、善於研究的品格,學校也讓這個孩子加入了科技創新平臺,給他更多動手的機會。這個孩子後來在香港舉行的樂高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吳子健說,他們學校對家長的『陪伴』要求是和孩子一起動手、一起玩兒,『我們的家長組成公益騎行隊,小學生跟家長一起騎行400公裡、中學生騎900公裡;公益長跑,家長和孩子一起跑步;為愛游泳,家長和孩子一起下水比賽。』

  這所學校的網站,曾被一名小『黑客』攻擊至癱瘓。『黑客』小黃到衛生室看病,順便通過衛生室電腦『檢驗』一下校園網絡的安全性。

  學校了解到,小黃從小學開始就喜歡電腦,他的父母每次只帶他到電子商城買零件,要求他自己裝配。『黑客』事件發生後,學校一方面對他提出批評,另一方面推薦他到上海科協少年科學社進一步培訓,並邀請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教授指導他。

  前不久,小黃發明的導盲手機,獲得了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過程中,孩子父母的陪伴,就是創造條件陪他做喜歡的事。『家長對孩子的啟發、幫助,不僅是口頭上,還要在行動上。』吳子健說,對很多孩子而言,家裡的一個小小的、可以任意發揮的工具房,比旅游來得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