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講述一個開放自信的中國共產黨 ——黨的十九大新聞宣傳報道創新和亮點綜述
2017-10-27 09:52:0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0月26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外記者積極采訪報道。
本報記者史家民攝

  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了多場記者招待會。這是中外記者在聚精會神聽取會議內容。
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中外記者在提問。
本報記者雷聲攝

  這是一次舉世矚目的大會——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與2300多位黨代表和特邀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擘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這是一場全球媒體的盛會——超過3000名中外記者齊聚北京,向世界報道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會,講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述新時代中國人的故事。

  過去的一周多,中國進入『十九大時間』,北京成為全球輿論的強磁場,也成為全球媒體的競技場。

  創新,是十九大的鮮明特征。最重要的標志在於,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最富創新精神的黨。

  創新,是十九大報道的鮮明特色。『黨代表通道』『十九大時光』『新聞人的新聞』……創新的思路,全新的設計,求新的安排,不僅給中外記者提供了豐富素材和報道內容,也展現了大會的開放姿態和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自信。

  以解讀十九大報告為引領,緊緊圍繞十九大主題,全球媒體記者各展所長,各顯神通。一篇篇報道,一張張圖片,一段段音視頻,通過報紙版面,通過廣播電視,通過手機屏幕,迅速傳遍中國,傳向世界。

  『我們看到了一個開放自信的中國共產黨,看到了一個昂揚奮進的中國。』透過全球化、全媒體、全方位的傳播,世界各地的人們形成了這樣的高度認同。

  新氣象——

  更開放透明更從容自信

  大會開幕會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進行多語種電視廣播直播;

  3068名中外記者報名申請采訪報道十九大,其中港澳臺記者和外國記者1818名,創歷次黨代會新高;

  34個代表團開放日活動,現場采訪的中外記者累計3000多人次,各代表團均留出半小時以上時間與記者互動,多個代表團與記者互動時間超過1小時,創歷次黨代會之最;

  大會期間組織6場記者招待會和8場集體采訪,分別比十八大增加50%和100%,首次在大會閉幕後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在人民大會堂新設『黨代表通道』,遴選60位黨代表,分3批次接受中外記者采訪;

  組織『十九大時光』專題報道,一大批中央和省級主要媒體記者分赴各地,與基層乾部群眾共度十九大時光,會內會外緊密互動,黨心民意同頻共振;

  開展跨境連線采訪,新增對參與十九大報告譯校工作的9位外籍專家的采訪報道;

  200多名中央媒體外籍僱員參加報道,會後還將舉辦國際性論壇、智庫交流等活動;

  首次推出黨代會微信公眾號,粉絲很快增加到56萬多……

  一系列的『最多』『新高』『首次』,反映出對新的傳播規律和輿論格局的深刻把握,反映出大會的開放透明,也反映出執政黨的從容自信。

  10月17日,十九大開幕前一天,大會新聞發言人庹震亮相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從會議日程到代表選舉工作,從十九大報告的起草過程到黨章修改工作,他主動回應媒體關切,把超過一半的提問機會留給了迫切希望了解大會的港澳臺記者和外國記者。

  真誠坦率、侃侃而談,不『打太極』、不繞彎子、不避矛盾——無論是『黨代表通道』還是記者招待會,無論是個別采訪還是集體采訪,黨代表都留給中外記者這樣的印象。『有料,有味,有用』,這是中外記者的共同感受。

  10月20日,『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集體采訪臨近尾聲時,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代表站起身,即興演唱《鍘美案》經典唱段,把集體采訪的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不少外媒記者表示,透過這個小花絮,『可以明顯感覺到一種昂揚和自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說,要了解中國,首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走上『黨代表通道』的代表大多來自基層一線,由他們向中外媒體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故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的關切,越來越善於溝通、越來越開放自信。

  印度尼西亞《羅盤報》記者奧利亞·盧基認為,『黨代表通道』是富有遠見的創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

  美國政治學者、專欄作家阿尼爾·西格德爾說,設立『黨代表通道』有助於提高中國共產黨的透明度,展示一個立體的中國。南蘇丹廣播集團記者皮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黨代表通道』的設立,充分反映了十九大的開放性和透明度,也表明中國的民主制度充滿活力。

  『站在田埂上,纔能聞到稻花香。』參與『十九大時光』采訪的本報記者程遠州深有感觸。他說,看到農民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也加深了對十九大精神的理解。

  圍繞群眾自發祝賀十九大、簡朴務實會風、開放自信形象、十九大的世界貢獻等專題,各媒體各顯身手,各展所長,組織了各具特色的重點報道,充分展示了大會的亮點。

  『看這個展覽非常高興,感到自己也年輕了!』北京展覽館,86歲的邢禹山坐著輪椅前來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成就展從9月25日開幕,到10月24日十九大閉幕,一個月的參觀人數累計86.8萬。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家媒體進行了采訪報道,創下主題成就展宣傳的新紀錄。十九大期間,黨代表分批前往參觀。『加油,我的國!加油,我的黨!』20多位來自湖南的代表,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展板前齊聲祝福。

  十八大以來的這5年,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今年以來,各媒體陸續開展『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主題宣傳;7月至9月,《將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大國外交》《巡視利劍》《強軍》《輝煌中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7部大型電視專題片陸續推出,對5年來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和梳理,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也為十九大召開烘托了氛圍。

  新視角——

  更客觀真實更豐富立體

  170個工位、4萬多份各種版本的資料圖書、每天提供近1000份茶歇餐點……設在梅地亞中心的十九大新聞中心,成為中外記者的信息源和服務站。

  新聞中心設置了境內記者、港澳臺記者、外國記者多個服務工作組,為中外記者提供分眾化、個性化服務;截至10月24日新聞中心官網累計點擊量達4.48億,各場重要活動采訪安排,均提前在新聞中心網站上公布,網站還設英語版;港澳臺和外國記者個別采訪黨代表的需求落實率達到80%以上,這一數字也為歷次黨代會最高。

  『新聞中心本身就是了解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的一個窗口。』香港超訊國際傳媒集團的記者馬超說。

  『新聞中心組織的各種采訪活動,是了解中國共產黨過去5年執政成就和未來發展規劃的絕佳途徑。』在新聞中心『蹲守』多日的巴基斯坦獨立新聞社記者穆罕默德·紮米爾·阿薩迪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對世界的作用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克裡·布朗這樣評價。

  十九大時光,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有關中共十九大的報道,持續佔據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和主屏主頁。

  134個國家逾千名外國記者來華采訪報道,各國專家學者密切關注、悉心研究。這個金秋,世界輿論不約而同『向東看』,通過十九大觀察中國,解讀中國。

  『我幾乎參加了所有記者招待會和集體采訪。每場都是提前兩三個小時搶佔有利位置。』美國全美電視臺首席記者陸煜說,他能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氣神』。

  上海陸家嘴、廣東港珠澳大橋、杭州阿裡巴巴、北京新機場……十九大開幕前一周,1388名外媒記者在大會新聞中心組織下,分成25條采訪線路,遍訪中國的新地標,一起感受中國發展的強勁脈動,『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約旦通訊社外事記者薩利赫說:『中國人民都應該為這5年的成就感到自豪!我要把中國精准扶貧的經驗向本國民眾介紹。』沙特阿拉伯《生活報》副主編阿爾法丹說,在中國看到的一切都令她印象深刻,『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到中國工作生活』。

  『震撼,期待,向往』,埃塞俄比亞通訊社記者西塞連用三個詞形容初抵北京的心情,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短短幾天的采訪,讓他刷新了對中國的了解。『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榜樣!』在一起采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途中,他這樣跟本報記者張天培點贊中國。

  10月16日,由美國探索頻道出品的電視紀錄片《中國:習近平時代》完成首播。這是國際主流媒體首次播出系統解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節目。該片監制、探索亞太電視網副總裁魏克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在關於世界未來的全新對話中,中國的視角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中國進入一個新階段,將對全世界產生更重要影響。』

  權威部門主動發聲,向世界充分闡釋十九大報告的深刻蘊涵;基層一線黨代表暢談感受,向世界傳遞中國的真實聲音。中外記者盡情享受著這場新聞盛宴,更讓世界各國對邁進新時代的中國充滿期待。

  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到,『新時代』是理解十九大的重要切入口。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按照習近平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美國知名未來學家及暢銷書作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共十九大不僅釋放出未來中國發展的信號,而且預示了世界未來走向。

  165個國家452個主要政黨發來855份賀電賀信,其中814份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和重要組織機構領導人發來的。各國政要也通過連日的報道,對十九大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

  俄羅斯總統普京認為,習近平的報告及圍繞報告進行的討論,都說明中國致力於面向未來的發展,中國無疑是世界經濟的驅動器。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則表示,中共十九大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未來5年,「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有利於世界經濟增長,而且能促進民間交往、維護世界和平,這是中國承擔的最重要角色。』

  新呈現——

  融報道『井噴』新創意『爆棚』

  10月18日上午,十九大開幕,人民日報新媒體的『小編』們真切感受到了億萬網友對黨和國家發自肺腑的熱愛和祝福——

  短短4小時內,人民日報『兩微一端』對開幕會和『黨代表通道』進行的全程直播,觀看量達3639萬次,收到留言11萬條;人民網直播新聞點擊量4070萬次,視頻播放量1019萬次。不少網友把個人和單位收聽收看開幕會的圖片上傳到人民日報客戶端直播間,甚至制作了祝賀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海報,設置成手機桌面。

  新華社推出短視頻《領航》,回顧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引發網友熱轉;微視頻產品《人民大會堂的『十九大時光』》,將十九大影像巧妙串聯,配以《我愛你中國》純音樂,令人耳目一新。

  十九大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圍繞大會主題共發布100多條微視頻,還首次推出豎屏視頻『微博故事』;進行了33場移動直播,《中國此時此刻》景觀直播把介紹黨史與展示成就相結合,瀏覽量和互動產品的單條閱讀量創下客戶端直播收視紀錄。

  借助互聯網傳播優勢,關於十九大的新媒體、融媒體產品呈現出井噴之勢。

  在開幕會直播過程中,人民日報『兩微一端』平均每4分鍾就推出一篇報道,總閱讀量超1.5億次。人民日報主持的微博話題『十九大』閱讀量突破50億,創造了重大主題宣傳微博話題的新紀錄;單條微博『你好,十九大』轉發量超512萬,創造單條微博轉發量新紀錄。

  『做好十九大報道,我們力求有聲有色有創意,出新出彩出精品。』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統籌策劃室副主編餘榮華說。

  人民網借助東航客機讓十九大報道『上了天』。10月18日當天,乘坐東航70架寬體客機的乘客連入機載WiFi,就可以進入人民網的『空中看十九大』專題,同步觀看十九大開幕會直播以及十九大最新資訊。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黨報的文字優勢、思想優勢與渠道優勢相互借力,在網上形成傳播優勢。

  人民日報評論員一邊看直播,一邊捕捉報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一邊抓緊撰寫評論。開幕會剛結束,重磅解讀稿件《敲黑板!十九大報告的四個重要判斷》也迅速推出,全網閱讀量很快超過1000萬,網友紛紛感慨人民日報評論員出手『神速』。

  人民日報客戶端根據直播實錄,將十九大報告3萬餘字整理成思維導圖,短短兩天瀏覽量就接近600萬。

  方向准、導向正,創意新、質量優,十九大期間,新媒體報道全面發力,現象級產品不斷湧現。

  『純潔的眼神,綻放的笑容,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幸福中國的現在與未來!』10月21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微視頻《中國進入新時代》,采用院線標准拍攝制作,由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普通人講述自己的中國夢,目前全網播放量超2.5億次。

  近百人團隊,兵分17路,行程逾10萬公裡,采訪56個民族的代表,錄制時長300小時,人民網大型系列微視頻《56個民族兒女寄語十九大》,每天在十九大新聞中心大屏上循環播出,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借助中央廚房平臺,依托融媒體工作室機制,新媒體的新聞生產力得到極大激發。

  2.3毫米圓珠筆頭實現自主生產,2厘米卷宗厚度承載公平正義進步,22厘米快遞單創造中國電子商務神話,500米口徑『中國天眼』讓世界驚嘆……這5年,從納米之微到萬裡之遙,用刻度延展奇跡,用數字見證歷史。大會開幕前,由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推出的三維動畫短片《刻度上的五年》,各大視頻平臺點擊量超過2000萬。

  十九大期間,一款題為《燃爆!史上最牛團隊這樣創業》的『快閃』H5動畫,成為微信朋友圈熱轉的『爆款』,這一產品由人民日報『青創營』工作室制作,以炫酷的快閃形式呈現中國共產黨的『創業史』,上線3天閱讀量就超過3000萬。

  借筒傳聲,借臺唱戲,十九大聲音在國際輿論場成為強音。

  人民日報以22個語種,向外媒定制推送126篇文章,配發166張圖片,累計在68個國家和地區的249家媒體共實現落地3687次。十九大開幕當天,人民網以9個語種第一時間推出中外文對照的十九大報告『乾貨』版。十九大期間,在海外社交媒體推送800多條信息,總閱讀量5343萬,互動量超55萬。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十九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