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從太空到深海,中國這些『創新奇跡』讓世人刮目相看
新華社記者 陳芳、胡?
天宮遨游、蛟龍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傳信、大飛機一飛衝天!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中國創新經歷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乾成了多件長期乾不成的『大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以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耀眼的『東方奇跡』。
在一些西方媒體眼中,『世界的創新看東方,東方的創新看中國』已成為一種新主流、新習慣。
——浩瀚太空,天宮天眼、悟空墨子齊給力。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5年來,中國人對浩瀚宇宙的探索一往無前。
2016年中秋之夜,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順利昇空。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中國航天用20多年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經歷的路程。
經過一年緊張調試,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報告了它觀測宇宙奧秘所捕捉到的最新成果——確認了多顆新發現脈衝星,這開啟了我國天文望遠鏡原創發現的新時代。
2015年我國成功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目前正高精度地測量暗物質存在的間接證據,站在全球研究的最前沿探索宇宙起源的奧秘。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於2016年8月發射,將『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從理論向實用化推進了一大步,為我國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00多年前的墨子不會想到,他的名字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標志。
——藍天之上,大飛機圓國人夢想。
讓國產大飛機早日翱翔於藍天,曾經是數代中國人的夢想。2017年5月,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圓滿實現首飛!是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裡程碑,中國從此不再是『沒有翅膀的雄鷹』。
如今,中國制造的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AG600、大型運輸機運20、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20,將在藍天上組成耀眼的中國航空編隊。
——五洋之下,蛟龍探海成果豐碩。
進入全球99.8%海域、培養職業化潛航員隊伍、深入開展國際海域資源勘察……5年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先後在南海、東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西太平洋等七大海區152次成功下潛,使我國快速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三個面向』火力全開,改革發展接續發力,中國創新的實乾姿態更加昂揚。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開始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世界向東看』的創新奇跡越來越讓人充滿期待;『中國這樣乾』成為中國昂首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最新姿態。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科技是貫穿始終的不竭動力。』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指出,下一步將圍繞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研人員創造公平、公正、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個自主創新並不是封閉的,而是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
無論是徜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還是來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起點上,人們發現: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從災難中奮起,有一種特殊的基因。
這種基因就是偉大的中國式創新。這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時代的選擇。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的交響曲正激蕩出更加強勁的中國創新好聲音。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人們相信,一個強勁的中國正攜著無與倫比的創新實力蓄勢待發;一個屬於創新的時代正在孕育無限生機,自信的中國期待更多創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