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十九大時光】強化第一動力 鞏固戰略支橕
2017-10-23 20:07: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

  創新,必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必須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必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必須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必須培養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創新成就讓世人矚目

  『黨的十九大報告氣勢磅礡,振奮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並明確提出了我國在新時代的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偉大的號召,極大地鼓舞了我們每個中國人。應當說,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從未達到過的美好境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在倪光南看來,過去的5年中,中國創新成就令世界矚目。『在我熟悉的網信技術領域中,一是中國的「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性能躍居世界第一,二是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迅速發展,其服務即將覆蓋全球。這不僅表明中國的網信技術能趕上發達國家,而且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營造自主可控的網信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創新稱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倪光南表示,鑒於網絡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因此在這個領域創新的作用更加突出,更需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項任務而努力奮斗!』倪光南對未來滿懷信心。(經濟日報記者陳靜)

  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14所首席專家邢文革:

  培養高水平創新團隊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確保到2020年,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這是軍工人的行動指南,向軍工人明確了要求,給軍工人下達了任務,為軍工人吹響了號角。』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14所首席專家邢文革說。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作為國家軍工電子信息領域的排頭兵、領頭羊,是國家經絡體系的構建者、國防和國家信息安全的基石,是網絡信息體系理所當然的責任者。中國電科14所與國家同齡,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經過68年的發展,所裡雷達技術也由跟跑到並跑、領跑,並將朝著引領行業發展,達到國際領先的目標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軍隊是要准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准,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從事軍事裝備研制的科技人員要牢牢把握這一核心目標,在今後的雷達研制中時刻牢記『聚焦打仗』,將這一理念貫穿雷達研究、設計、制造、保障的全過程,將繼續秉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使命感,在落實國家利益到哪裡,軍事力量就到那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建設一支與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大軍隊過程中繼續貢獻力量。只要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經濟日報記者姜天驕)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總指揮遲軍:

  心無旁騖纔能拼搏創新

  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總指揮遲軍所在的北斗三號第一顆、第二顆衛星試驗隊,正奮戰在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試驗隊集體收看了大會盛況,『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向大會作的報告後,我備感振奮。』遲軍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工作。具體到北斗導航衛星研制領域,遲軍介紹,這5年來,我們懷揣著『創人類航天文明,鑄民族科技豐碑』的堅定信念,用較短的時間形成了覆蓋亞太地區的區域服務能力,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正式運行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術體制,國際首創由地球靜止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中圓地球軌道三種軌道衛星構建的混合星座,國際首創短報文通信特色服務……『目前,全球組網的核心關鍵技術也已全部攻克,正向「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這一目標進軍。』遲軍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創新型國家的論述為航天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發出了號召。』遲軍表示,科技工作者唯有心無旁騖,纔能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創新,認真完成好所承擔的每一項任務,纔能不負這個偉大時代和歷史的重托,纔能實現我國航天技術領域的新跨越,為科技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遲軍信心滿滿。 (經濟日報記者姜天驕)

  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

  發揮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是對今後中國科學界的期許,中國科學家群體應該對世界科學作出最原初的引領性貢獻,未來的中國科學研究應該更加注重全新知識、全新技術和全新科學思想的創造和提出。』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表示。

  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加快提昇我國的創新能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和瓶頸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在世界科技經濟競爭中佔據主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劉靜說,在室溫液態金屬物質科學與技術探索方面,他作為國際上該領域較早探索者,率先發現30餘項全新的液態金屬基礎科學現象與效應,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材料、流體、軟物質及剛體機器的認識,被認為是觀念性突破和重大發現。

  劉靜說,堅信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發揮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著力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將極大提昇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 (經濟日報記者姜天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

  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一名農產品加工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激動,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

  現代農業是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產物,是以產後加工、保鮮、物流和相關服務業為主體,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的新型業態,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涵和標志,在我國已經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未來30年,我國農業將迎來以營養健康為己任的農產品加工業井噴式高速發展的黃金階段。

  戴小楓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現代農業出路在融合、重點在加工』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努力實現『大地增綠、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政府增稅』的四增目標,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多要素聚集、多主體培育、多支橕的體系建設。

  戴小楓說,我們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現代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更多可靠的技術、產品、裝備、工藝和服務,作出我們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歷史貢獻。(經濟日報記者常理)

  滿懷信心建設海洋強國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科研人員於濤:

  再過兩個月,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研人員於濤將隨船出征西太平洋附近水域,開始為期數月的科學考察。那裡有地球上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溝,最深處達11034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海洋科學家前赴後繼。雖然海上生活非常枯燥,但於濤卻信心滿滿。『建設海洋強國,是國家在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等方面作出的重要部署,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讓於濤深受鼓舞,『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能靠自主創新來實現。這些年,我國海洋光學新技術與新裝備在國家各類經費支持下取得了很大進步,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陸續湧現,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有了很大提昇』。

  於濤認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更多科技支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科技資金投入比例,集中力量在國際前沿領域有所突破。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作為一名海洋光學的科研工作者,於濤如今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經濟日報記者 沈慧)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十九大時光

【專欄】十九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