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人民日報評論員解讀十九大『新聲音』系列之四:新矛盾,回應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7-10-23 09:5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何鼎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提要:主要矛盾轉化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對五年來中國發展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深刻總結,也是對近40年來改革發展成果的歷史回應,更是對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精准定位。

  1982年10月20日,一條簡訊登上人民日報頭版:『南京市一座容量為兩千噸的蔬菜冷庫,最近建成並投入使用。』物質匱乏、物流落後,如何吃上反季節蔬菜,舉國關注。而此前一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判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樣的判斷,再往前25年也曾有過:1956年黨的八大上,『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被視為當時中國國內主要矛盾的內容。

  今天,人們不再冬儲大白菜,中國也已換了模樣,『溫飽』進入歷史字典,中國制造悄然昇級,『走出去』步履不停……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城鎮化率接近60%,而『天眼』探空、『嫦娥』探月、『蛟龍』探海讓國外媒體都驚呼『科學革命正在中國發生』。1956年至今61年,1981年至今36年,我們如何重新認識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全新判斷: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關注的光圈變大了,問題的對焦卻更精准。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對五年來中國發展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深刻總結,也是對近40年來改革發展成果的歷史回應,更是對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精准定位。

  『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與時代同步的新判斷,也與普通人的訴求吻合。1983年,『桑塔納』轎車進入中國,僅過了30餘年,今天國內不少城市已開始研究燃油車退出,目光聚焦環境質量;1987年,北京市民排隊兩小時只為嘗鮮洋快餐,今天更多人追求吃得『低脂低糖』,健康安全成為首選;1997年,62萬中國人纔開始『觸網』,今日已有超過10億人用手機上網,網絡安全比網速更重要……曾經的主要矛盾推動了一部改革史,助推人們走進新時代。而當它成為歷史,也意味著中國需要以新的姿態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與主要矛盾變化相應的,是報告中提出的『兩個必須認識到』。從『變』的方面看,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而從『不變』的方面看,主要矛盾變了,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發生了。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也不能不振興;入學率再創新高,但教育均等化依然重任在肩。能不能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能不能在家門口看得見綠水青山?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應該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當新時代有了更精准的經緯度,若還守著老舊的航海圖,單以增長率論英雄,以『物質文化』的標尺衡量一切,發展就會偏離航道,人民的獲得感就會有欠缺。

  另一方面,人口基數大,人均GDP仍處世界中游;還有4300多萬人,渴望走出深度貧困;城鄉之間、東西部間,發展落差仍然存在;社會矛盾與問題交織疊加,民生領域還有短板……這一切,讓我們不能不牢牢把握基本國情,不能不牢牢立足最大實際,不能不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今天我們重新定義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並不是說不需要發展了,而是要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給上下更大功夫,兌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莊嚴承諾。

  參與翻譯十九大報告的葡萄牙語專家拉法埃爾感嘆:『十九大報告中,人民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新定義社會主要矛盾,是對社會變遷的把握,但歸根到底是對人民向往的回應。緊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標、踏上新征程、無愧新時代,這條路注定不輕松,但堅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迎來民族復興的曙光。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領航新征程

【專題】黨的十九大報告解讀

【專題】十九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