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向中外記者介紹十九大准備工作情況和大會議題。
哈薩克通訊社記者:
我們知道,十八大後,『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如今,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通過對接『一帶一路』,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但同時,圍繞『一帶一路』的目標、實現路徑等也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說中國是在通過『一帶一路』轉移過剩產能。請問未來五年『一帶一路』的前景如何?您對外界關於『一帶一路』的評論有何回應?
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及文明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應運而生的,旨在通過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做大發展公約數,最終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平等協商及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所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參與的合作。
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堅持互利共贏原則,對東道國產業水平提昇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做出了貢獻。 2013至2016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流量約5600億美元,向所在國繳納的各種稅金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的就業崗位數以百萬計,促進了投資所在國將資源、勞動力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受到普遍歡迎。
中方倡導國際產能合作,旨在發揮各國比較優勢、契合各國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產業鏈,而不是轉移落後產能。其實,道理是明擺著的,在高度開放的國際市場當中,中國企業面臨投資所在國本地企業和國際同行的激烈競爭,過剩和落後產能沒有市場,只有優質產能纔能勝出。
過去4年,『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在此基礎上,各方攜手合作,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一帶一路』一定能夠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