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實物抵押,有證就有錢,放款速度快,代辦也可以……這樣的短平快等特點,讓某些『校園貸』在並無穩定收入的大學生群體裡頗受青睞。
一方面,由於尚未就業,生活和學習費用都必須依靠家庭,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我們在一開始對金錢是沒有很多周全概念的,一般情況下只知道按照平時的標准來,這樣很容易導致生活費不夠,陷入『月光族』的窘境,而一旦父母給的生活費用光了,因為羞於向父母啟齒,有一些同學就很容易受到社會人員甚至同學的誤導,陷入某些『校園貸』的陷阱。
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中的很多人正處於人格形成期,對個人感官的重視程度要超過對自身安全的關注,加上理財意識薄弱、對網絡平臺上電子信息自我防御意識不強,校園貸的出現就滿足了其中一些人渴望通過貸款來實現『超前消費』的願望。一些選擇校園貸的學生,最開始僅僅是為了要買一部時髦手機或者電子產品,就去貸款幾千元,但是卻因為自己沒有相應的償還能力,而不得不借助其他貸款平臺,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導致惡性循環。除了『超前消費』的習慣,如果平時還有大手大腳花錢的惡習,那就真成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父母提供的生活費肯定不能滿足其需求,校園貸的泥潭就開始朝這些人招手。
作為一個學生,我認為,要讓同學們避免校園貸威脅自身的財務安全,首先需要學校層面積極行動,比如在新生入學期間組織一次徹底的風險及誠信教育,讓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們知道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和安全價值。另外還應該考慮設置相關的基礎法律通識教育課程,讓學生們了解校園貸的法律漏洞,以及面對貸款的正確消費態度。其次,作為家長而言,在對子女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把預防針打在前面,比如適度讓子女接觸一些獨立生活的經驗技巧,適度培養子女的理財能力,形成合理的消費觀。最後,作為學生自己而言,成年人的標准不是年齡,而是具備起碼的社會生存和適應能力,至少應該花一些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理財知識,提高對自身個人信息安全的防護水平。
我們大學裡有個潛規則,就是大家往往覺得自己是成年人了,遇到事情不太願意『找家長』『找老師』,但是遇到這類涉及財務安全和個人信息的事情,先『找家長老師』來商量,絕對是必要的。(作者:王榕,系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