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財經要聞  >  經濟民生
搜 索
分享經濟新風口刮向生產領域 或引發新一輪投資潮
2017-10-16 09:45: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利好風口之下資本或將加速湧入

  在業內人士看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加上政策利好不斷,制造業領域分享經濟或迎來爆發式增長,風口之下資本也有望加速湧入。

  一方面,分享經濟市場潛力巨大,制造業領域尤其不能小覷。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指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3.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分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分享經濟交易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25年將攀昇至20%左右。

  而在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看來,制造業將是分享經濟的主戰場。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如果能夠把兩個優勢疊加起來,將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

  『當前很多中小企業雖然有著智能化轉型的想法,卻往往由於資金、技術、人纔等方面的制約停滯不前。如果能夠培養一批示范型企業,通過分享生產資料和生產能力,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相關的工廠設備、解決方案、技術人纔等服務,可以解決很多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安筱鵬說。

  另一方面,政策利好不斷也為制造領域分享經濟的大發展再添一把火。

  除了中央層面的政策支持,浙江省出臺的上述《意見》明確,投融資體系方面,支持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投資機構加大對分享經濟項目的投資力度。支持金融機構針對分享經濟平臺企業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開展產業鏈融資、商業圈融資、企業圈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創新實踐,引導商業銀行穩妥審慎地開展分享經濟平臺企業並購貸款業務。支持銀行等部門積極探索與稅務部門開展信息合作利用,深入推進『銀稅互動』,利用稅收信用數據幫助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困難。

  專家表示,2017年,共享經濟領域持續擴張,各大企業及風投機構迅速跟進並加大投資,共享領域愈發繁盛。制造領域的共享經濟無疑將成為資本布局的下一個重大落點。

  『在中國制造業轉型過程中,在互聯網和分享思維的推動下,新時代的互聯網+共享經濟在生產領域將出現新的變化,尤其是在制造業發展城市中,將產生共用制造業平臺,比如共用實驗室、辦公室、生產線。這種生產領域的共享會給各種發明創造,以及新產品的開發、創新設計、維修保養提供公用平臺。諸如此類都會形成資本風口。』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

  不過,劉大成指出,生產領域的共享能否快速引發投資熱潮,還取決於其對制造業在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方面是否真正有助力,也需要未來信息平臺的支持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支橕。

  價值促進制造業轉型昇級和結構調整

  安筱鵬表示,生產資料的分享能夠幫助廣大制造企業打破企業界限,共享技術、設備和服務,提昇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生產能力,是推動智能制造的助推器。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劍波表示,分享經濟向生產領域滲透的趨勢符合當前政策的引導目標。不管是『互聯網+』,還是智能制造等,政策引導的方向是希望新一代網絡技術不但在消費市場,更要在生產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從而帶動中國制造業轉型昇級。

  民生金融智庫首席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分享經濟是中國生產和消費市場擴張到一定規模後必然形成的規模效應。沒有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底子,就搞不了分享經濟。反過來,分享經濟又能帶動消費和生產,把過去不可能的投資變成有效率的投資,這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

  不過,在劉大成看來,制造業共享經濟必須滿足共享的本質特征:一是使用頻率要高,二是邊際成本要低,三是邊際效益要高。此外,要以制造業的節點形成整個產業鏈或者供應鏈的物流大系統,並在此系統中得到優化,這樣纔能讓用戶樂於使用共享平臺。

  趙劍波表示,在制造領域,以閑置生產能力分享為核心的分享經濟模式,必須以工業互聯網的成熟為基礎。未來,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以能源生產、制造設備等分享模式的發展會越來越普遍,協同制造模式更加高效、靈活,可能還會形成有影響力的一體化產能共享平臺,為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生產能力的外包服務。記者班娟娟北京報道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