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要求家長改作業、幫忙值日 家校合作還是責任轉嫁?
2017-10-13 09:17:51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幫孩子『值日』,到學校布置教室、打掃衛生……

  家校合作要『親密無間』,還是守好界限?

  本報記者李國本報實習生孫雅純

  『誰有空打印一下這個材料?』『誰有空來整理一下教室?』……在班級QQ群裡,當有老師發出這類『求助信號』的時候,總有一些熱心家長爭先恐後地搶任務。事實上,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去學校幫孩子『值日』,替孩子到學校布置教室、打掃衛生等在一些學校並不鮮見。

  家長該不該在這些事上為孩子代勞?家庭和學校教育孩子的邊界到底在哪兒?上述這些近年來在一些地方發生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思考。

  為班級做事,是為了給孩子『加分』?

  家長張女士向記者感嘆,每次兒子學校搞什麼活動,比如運動會、文藝匯演什麼的,需要做海報、買服裝或者准備些水和食物,老師只要在群裡發一條『哪位家長可以幫忙』,兩分鍾內就會有五六位家長回復說『我來辦』!自己本想替孩子做點事,一次都沒成功,雖然享受了『搭車』之便,也會心生忐忑,總覺得為老師、為班級做得太少。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重慶多所中小學,發現家長幫忙搞衛生的現象並非少數,尤其以小學低年級居多,但大部分家長是自願來幫忙的。

  在巴南區某小學二年級的教室裡,3名學生正忙著整理講臺,4名家長有的掃地,有的擺放桌椅。

  『我們都是自願來幫忙的,孩子那麼小,能乾什麼呀?』一名媽媽對記者說,孩子還小,等到高年級再鍛煉勞動能力也不遲。

  『幫老師做事,其實也是為了孩子!』在南岸區某小學門口,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經過努力,當上了班級家委會代表,『我就是希望能通過為班級做事,給孩子加印象分』。

  采訪中,不少家長坦言,活動中越活躍、越願意為班級付出的家長,確實能提昇孩子在班級中的『地位』。特別是在班級活動中,熱心家長們能幫助布置教室,幫老師購買活動物品,替老師迎來送往,出於對家長的感激,孩子能得到班主任老師更多的關注。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持這類想法的家長不少。在渝中區某知名小學,不少家長都是在老師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自發到學校幫孩子打掃衛生。

  但也有家長對此頗有微詞。張先生的兒子剛上小學,前兩天就接到班主任老師發來的一條短信:『家長您好!今天輪到您孩子值日,請您下午4點進班接孩子,謝謝。』他說,自己起初沒明白老師的意思,後來一問高年級的家長纔明白,孩子值日那天有的班主任會發短信過來,家長們進班後也會主動帶著孩子打掃衛生。

  張先生認為,老師要求家長幫孩子打掃衛生,並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讓孩子們獨立完成諸如打掃衛生這樣的小事。

  『是家校合作還是責任轉嫁?』

  『現在學校花樣真多,纔三年級的孩子,就要做調查報告了,還要PPT演示。』在重慶某公司做高管的譚女士告訴記者,孩子這樣的作業基本上要靠家長『幫助』完成。

  做PPT、拍活動視頻、做小報、調查課題、小制作……看到這樣的作業,很多家長頭都大了。『這類作業一般都要展覽或者參加比賽,但是那些得獎的我看沒幾個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這哪裡是孩子在比賽,簡直就是家長在PK!』譚女士說。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中小學生作業讓家長簽字是普遍現象。隨著電子作業的興起,孩子們完成作業對家長的依賴程度變得越來越高了。老師通過QQ群、微信群、電話、群發短信給班裡每個家長布置各種預習、聽寫、簽字、勞作、手工、作文的事情也變得多了起來。

  譚女士調侃道,『如果你不會用電腦,不會用QQ,不會下載,不會解碼,不會上網學習視頻,不會英語,你不配在這個時代做家長。』

  『也有老師除了每天給孩子布置作業,還要給家長布置作業;除了檢查孩子的作業,也要檢查家長的作業;除了批評孩子沒完成作業,還批評家長沒完成作業。』對此,家長程女士有點煩。她說,有一次她在孩子的作業本上只簽了『已完成』,沒有進行批改,老師就發來了短信:『我真的感到有點失望。如果布置的作業成了這個樣子,那孩子和別的同學以後的距離就大了,後悔也遲了。』

  『批改試卷不應該是老師的職責嗎?怎麼成了家長的工作了?』程女士不解。

  『天天都是發一堆口算材料和生字材料,要家長打印出來給孩子練習,可這些不應該是老師課堂上讓孩子掌握的嗎?是家校合作還是責任轉嫁?』渝北區市民冀先生這樣對記者抱怨道。

  談到該不該取消家長給孩子批改作業,重慶南開小學校長錢小波認為,教育需要合力,家長對孩子作業的檢查其實應更注重於對孩子習慣的檢查,讓孩子認識到做作業是他自己的責任,是他應該完成的事情,『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

  家校之間要把握好『責任邊際』

  家長該不該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代勞孩子班級裡的事,檢查孩子的作業?家庭和學校教育孩子的邊際到底在哪裡?

  重慶小學高級教師邢立娜表示,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課堂,但在站位、分工、方式和著力點上都有很大不同。學校教育主要是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家庭教育側重於教孩子做人,對孩子的性格和品質進行塑造,是個性化的過程。兩者教育的目的、方式等都不一樣。只有互相結合、補充,分工合作,纔能形成更良好的教育環境。但是,結合和補充並不是模糊邊界。

  邢立娜認為,學校教育具有職業性、專業性、階梯性等特點,家長花費再多心思和精力,都無法替代老師在孩子進步中承擔的角色。『家校共同體』並非是將家長變成另一個老師,而是要劃清家校教育的界限。

  有專家分析道,有時候學校和家長會存在一個誤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邊界,都『越位』了。如果家長做了學校、老師、學生的事,老師又做了家長的事,這樣的『家校合作』容易造成角色混淆,情緒對立。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實現的前提是家校合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如果不能達成和諧統一,反而會起到阻滯的作用。

  邢立娜表示,『要正確對待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兩者不要割裂開來,也不能混為一談。家校溝通產生矛盾時,家長要在自身找問題,學校和老師也要找自己的問題,大家各自思考哪些是自己應該做的,哪些任務是不應該交給別人的。把這個邊際把握好了,纔能和諧起來。』

責任編輯:孫嵐